第152章 宰相罢职(2 / 3)
干部,而是帝国的上层储备干部,宋朝的两府大臣在自己的升迁之路上大多都是做过言官的。
只要在这个岗位上干出了成绩就有可能被派到地方上去历练一番,如果政绩出色就极有可能被调回京城担任两制官,然后便是进入两府成为宰辅大臣。
诸如寇准、韩琦、文彦博、欧阳修甚至包括范仲淹,他们都是这么过来的,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这么在官场上迹的。
值此内忧不断之际,赵祯每天都头大如斗,可这帮言官不但不能为他分忧,反而整天都在他的耳边叽叽喳喳地嚷个不停。
最可恨的是,这些人所参奏的很多事都是没有真凭实据的“风闻”
,是他们从别人那里听来的。
为此,赵祯颁下了一道诏令:自今言事者,非朝廷得失,民间利病,毋得以风闻弹奏,违者坐之。
赵祯还为此给出了解释,他认为身为君王应当切忌苛政,可最近他觉得大宋的官场风气很是不好,朝臣们动辄就是相互攻击和揭短,这样做很不利于团结,更是有损官员队伍的形象。
所以,为了整肃官场风气,他特意下了这道旨意。
此举可是改了宋朝的祖宗家法,宋朝立国将近百年,文官风闻言事早就是他们的传统和特权,这个规矩一改无异于就是在阻塞言官们的升迁之路。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上面的人不下来,他们又怎么上得去?最明显的例子,范仲淹和富弼是怎么被打下来的?不就是被御史台那帮人的风言风语给吹下来的吗?
赵祯的这道诏令一出让各位御史和谏官瞬间透心凉,要命的是赵祯还在这份诏令里亮出了一把明晃晃的大刀:违者坐之!
如此一来,谁还敢风闻言事?他们以后要弹劾谁就必须要有真凭实据,这无疑就是逼着他们去当侦探,这活儿可是没那么好办的,而且危险指数还不低。
为了展示一下身为一个言官最后的倔强,殿中侍御史张祹带着一丝侥幸给赵祯上了一道奏疏。
他希望赵祯能够给他们这些言官来点特殊待遇,别的大臣确实不该风闻言事,可御史和谏官因为职责特殊,所以皇帝陛下你能不能给我们一点特权呢?
哼哼,你想得美!
赵祯根本就没搭理他!
赵祯这样做似乎有刻意为宰相陈执中撑腰的嫌疑,因为陈执中这些日子以来可谓一直都身处在舆论的风尖浪口之上,比之当年的的范仲淹和富弼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前面也一再地提到过,自打黄河决口改道以来,身为席宰相的陈执中就一直被人以抗灾不力为由而饱受攻击,可陈宰相脸皮很厚,不管外界如何攻击他,他丝毫不为所动,于是这些人就变本加厉地攻击他。
这便是高处不胜寒。
想当初在各方面都比陈执中精明强干的一代权相吕夷简都不能避免这种暴风雨式的攻击,你陈执中何德何能又岂能幸免呢?
虽然言官们不能再风闻言事,可他们还是能够找到打击陈执中的办法和说辞。
事实胜于雄辩,在你陈执中的领导下这黄河的水患毕竟一直没能得到彻底解决,况且眼下各种天灾也是频频降临,这不就是证明连老天爷都觉得你不配当宋朝的宰相吗?当然,由于有赵祯的鼎力支持,所以陈执中对这些伤害都是具有免疫力的,可问题就在于他最终还是被人抓住了把柄。
这年八月,陈执中终于是下课了,而他下课的原因有很多,这其中他被人诟病最深的就是他在这一系列的自然灾害面前毫无作为。
这不是说他什么也没干,而是他没能拿出一个抗灾救灾的措施或方案,说到底他顶多算个办事员,可身为宰相你必须要有决策力才能镇服群僚。
试想,如果下面的伙计个个都比你能干,那你这个掌柜还有脸继续当下去吗?人家会服你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