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实干兴邦(2 / 3)
水灾之际,值此举国抗灾救灾之际,你何御史近乎疯狂地想要扳倒当朝宰相究竟所欲何为?
如果何郯的所为不是受人指使,那么我相信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应该绝无半点羞愧之心,他会认为自己是在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所谓的大局在他这里也是不存在的,他只忠实于他自己,其他的一概莫论,甚至于他会为自己不畏权贵以及敢于同不法势力做斗争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这里想说的是,类似于何郯这样的人古今皆有,而支持他赞扬他这种行为的人也是古今皆有。
你可以说他迂腐,说他没有格局,你也可以说他是在恪尽职守,甚至说他是在公忠体国,但我对他以及他的这些行为却是无话可说。
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一句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话——攘外必先安内。
这句话曾被骂得狗血淋头体无完肤,但这话却也是历代先贤代代相传下来的训诫之言,从东周时期的“尊王而后攘夷”
,再到晁错的“攘夷必先安内”
,再又到明代于谦的“攘外以安内为先”
,可我们为什么对这些话却又是那么认同呢?一言蔽之,这世间没有任何一个所谓的真理是绝对正确的,当真理和现实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要取权而非守固,践行儒家思想的要诀在于通达权变,而非因循守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或许在何郯想来,要想治理好水患先就得把陈执中给罢了,有这个人在宰相的位置上待着就别想能够治理好黄河,但这种想法会不会显得有些太过抬举陈执中了呢?作为一个摆设,陈执中存在与否其实并不重要,他虽无宰相之才但也不至于误国误民。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我确实很难明白何郯为何要这么不死不休地追着他咬。
出于阴暗心理作,我只能说这里面的原因或许只是因为陈执中挡着某些人向上攀爬的道了,而何郯不过就是一个马前卒,亦如当年亲自上阵与新政集团的人激烈交锋的状元郎王拱辰。
那么,何郯的这一次弹劾陈执中其结局又是如何呢?答案是无果而终,陈执中依然在宰相的位置上稳如磐石。
抛开这些对国计民生毫无任何益处的官场争斗不谈,我们现在来看看那些真正在为国家和百姓做出实际贡献的人此时都干了什么。
黄河的这次改道所波及的地域可不止是河南河北,这里只是受灾区,而受灾的百姓在家园被毁之后自然会前往临近的地区去讨生活,这便是流民潮。
朝廷自然不能对这些人不管不顾,赵祯于是下令各地官府要对流入其境内的百姓予以妥善安置,简单说就是供其居所和每日食粮。
我们现在要着重说到的这人便是此时在山东青州担任知州的富弼。
洪灾导致前后流入青州的难民达到了五十余万,这对富弼来说可谓是极其严峻的考验。
这五十万人不但是要吃喝,而且还会在此地停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此一来,想要妥善地安置好他们就还得为其提供居所。
此外,灾民的情绪也需要安抚,各种流行病和传染病也需要加以预防和治疗。
经过与幕僚的商议,富弼最终拿出了一个堪称赈灾教科书式的方案。
富弼先解决的是粮食问题。
在动用官仓储粮的同时,富弼还派人向辖区内的各州百姓大量征集粮食,他在民间前后共计征得粮食十五万斛。
在这之后,富弼又在辖区内腾出了十余万间房屋以供灾民居住。
吃和住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但是面对人数众多的流民,如何管理他们又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富弼一纸文书下令境内的所有官员全部投入到赈灾工作中,这些人里面不单是现任的各级大小官员,也包括已经退休的以及身上有官职但却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