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黄河改道(2 / 3)
备,然后任命河北转运使施昌言为“都大管勾澶州修河事”
,澶州知州王德基为“同都大管勾”
,澶州通判张谔、国子博士张士程为“同管勾修叠河口”
。
从以上的安排不难看出赵祯的本意还是想把黄河在澶州的缺口给堵住,这想法确实不错,但现实却很骨感。
澶州知州王德基回奏说想要堵住这个数百米之宽的决口绝非易事,言外之意就是这活儿不好办甚至是没法办。
赵祯顿时火冒三丈,你王得基既然没法胜任这个差事,那就换人。
他旋即任命武安军留后郭承佑为澶州修河部署,全权负责堵塞决口之事。
为了让郭将军更有干劲儿,赵祯又将其任命为建武军节度使并兼任澶州知州,再又加封其为禁军殿前副都指挥使。
不久,赵祯又从京城给郭承佑派去了一个副手——户部判官燕度。
另外,赵祯还派遣翰林学士宋祁和入内都知张永和一道前去澶州实地勘察决口的情况,同时还要他俩对堵塞决口所需的各类耗费做出一个预估。
明眼人都看得出皇帝陛下的急迫,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更何况黄河改道这种事岂是你这个天子瞪几下眼就能搞定的。
就在赵祯忧心不已时,身在大名府的贾昌朝给赵祯献上了一条妙计。
他提议征河北诸州的军卒前去疏浚河道并增筑河堤,然后再堵塞决口并由此将河水引回已经被修缮并加固的黄河故道,如此便可大功告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法子看上去就是一句话的事,但此项工程需要征多少士卒和民夫呢?工期多久?所需财力和物力又是多少?这中间又如何统筹各方面的工作?这项浩大的工程又该由谁来主导实施呢?面对这些问题赵祯只觉得头大,估计他这会儿会情不自禁地想念一个人——丁谓,可丁相公如今已经死了十一年了。
想来想去,赵祯觉得这事还是大伙儿集思广益为好。
他召集朝中的待制官和御史台、谏院系统的官员以及朝廷的两制官和两府大臣一同群议,这基本上就相当于将宋朝的所有中央委员全都召集在一起共同审议贾昌朝的这个提案。
毫无疑问,这些人聚在一起定然会是一阵口水四溅加唾沫横飞的场景,而这最后还不一定能形成一个共同的决议。
就在这些知书达理的饱学之士相互吵成一团时,赵祯先前派出去勘察黄河决口情况的翰林学士宋祁和大太监张永和给赵祯递交了他们的工作报告。
这二人回奏说,经过他们的勘察,这黄河的决口宽度共有五百五十七步(约合现在的835米),如果要堵塞它需要耗费一千多万两银子,共需兵卒和民夫十一万人。
如果一切准备就绪且工程进展顺利,那么大约只需一百天就能堵住这个决口。
赵祯大喜,如果真能如此,那么这一千万两银子他还是愿意出的。
还没等赵祯高兴太久,不久前刚被罢免了参知政事之职的观文殿大学士丁度却又给赵祯的头上泼了一盆冷水。
他说:“陛下你没忘记当年黄河在滑州段决口这事吧?当年我们可是准备了好几年时间才开始动工堵塞决口,可这次黄河在澶州段的决口宽度远胜于当年的滑州,而且黄河这次不单是决口,而是整体改道,你觉得我们能在几个月时间里就做好开工的前期准备吗?再说了,如今河北各地的百姓都饱受暴雨和洪灾的侵扰,他们现在连吃饭和睡觉都是问题,我们又怎么能够保证可以征集到足够数量的民夫呢?此外,几个月后就要进入寒冬时节了,到了那时根本就没法动工。
如今的情况是洪灾已然泛滥,但黄河故道却未疏通,即使我们把决口给堵住了反而还会人为地造成次生灾害。
依臣看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