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黄河改道(1 / 3)
夏竦五月被罢官,而接下来的这个六月对宋朝来说则是大事不断。
在这个月的下旬,先是刚刚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仅仅两个月的明镐因为背疽而英年早逝,两天后又一位朝廷元老也离开了人世,此人便是前宰相章得象。
但是,相比起六月初所生的这件事,这两个人的离世其实都不算什么大事。
不过,在讲述这件大事之前我们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件事需要在此特别提及一下。
这件事在它生的时候对宋朝并无什么震动,可历史将会证明此事对宋朝乃至对整个中国历史都影响深远。
公元1048年4月10日,在太宗皇帝赵光义的孙子赵允让的汝南郡王府里诞生了一名男婴,这个婴儿正是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宗实的第一个儿子。
作为赵宗实的养父,仁宗皇帝特为这名新生的男婴赐名为赵仲针。
这名男婴的父亲赵宗实这一年不过才十六岁,而说到这个赵宗实可能很多人都没怎么听说过,但他还有另一个名字——赵曙,此人便是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英宗。
他的这个刚出生的儿子此时名叫赵仲针,但后来又被改名为赵顼,他便是北宋的第六位皇帝——宋神宗。
无论是未来英宗皇帝还是神宗皇帝,他们此时都无法成为我们这个故事里的主角,我们还是来说这一年宋朝所生的那件最为重大的事。
公元1048年6月6日,由于持续的特大暴雨导致黄河水位暴涨,这一天黄河在澶州段生了决口。
如果仅仅只是决口倒也不算什么稀罕事,北宋自建国以来黄河决口的次数可谓是数不胜数,可这一次的决口很快便演变成了一场级灾难。
随着流量的急剧增大,缺口也被水流冲得越来越大,最后这个口子竟达数百米之宽,上游的黄河之水就此全部经由这个缺口而出——千里黄河就此改道了!
请各位注意!
黄河不是决堤了,是改道了!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黄河大型改道总共有六次(另有说法是八次),而这种几百年一遇的灾难很不幸地就被赵祯和他的这帮臣子们给遇上了。
相信没有人会对改道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产生疑问,奔腾汹涌的黄河之水突然偏离固有的河道,然后在华北平原上横冲直撞,最后硬生生地在地面上冲出了一条全新的河道再流入大海,这种事想想就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黄河的这次改道从澶州决口,然后流经大名府,再过境河北沧州后又流入天津,最后再入大海。
洪水所过之处恍若人间泽国,农田被淹,房屋倒塌,无数生灵惨遭涂炭,千万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在这种级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几乎是束手无策,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
想想九八年的长江抗洪是怎样的一副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但宋朝这一次的黄河改道事件与之相比起来绝对可怕百倍。
在当时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条件下,宋朝想要人为地控制住这场灾难完全就是不可能的。
那该怎么办呢?答案很是令人无奈和叹息,只能是听之任之,直到黄河自己重新找到新的入海之路,而这个过程可不是说十天半个月就能结束的。
在这之前,人们能做的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滔天的洪水在平原旷野上肆意横行。
出了这种事,整个宋朝最着急的人当然是身为皇帝的赵祯。
要想救灾甚至是想堵住黄河的决口先就得寄希望于这场大雨赶紧停下来,但在当时这种事人力是毫无办法的。
赵祯能做的就是学他的老爹赵恒那一套——拜神祈福,同时他自己也在宫中每日吃斋戒荤。
除此之外,他就只能等。
不过,抗灾的准备工作他倒是早就安排好了:赵祯先是命河北各地的驻军做好救灾的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