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o章 攻守易型(2 / 4)

加入书签

圣贤之书的孔门弟子们之前无一不是慷慨激昂地表示要将李元昊踩死压扁,但在鲜血淋漓的现实面前,这些人统统都颤栗了。

更可笑的是,新近被提拔为潞州知州的范讽(就是之前的那位偷了翰林院银器的宋朝前三司使)在前去向赵祯谢恩的时候竟是这样去安慰自己的皇帝:“陛下,照目前的情势来看,李元昊是万万不能主动去打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严守边地各处要害让李元昊无机可乘,等到时间久了他自当没趣。

陛下你只管修德勤俭就行了,边疆的这些糟心事你根本就无需放在心上。”

范讽这番话可真的是称得上高论,但实则却是典型的鸵鸟心态。

若论斗嘴争狠打嘴炮,若论勾心斗角诛人心,宋朝的这些文官大佬个顶个的能干,但真刀真枪干起来的时候,这些人又都属于手无缚鸡之力的软弱书生。

我无意贬低文人和文官这个阶层,自古以来铁血文人也是不少,敢于以死相谏的文官也是代代不绝,但这些都是稀有品种,在庞大的基数里面他们就是那所谓的凤毛和麟角。

宋朝此时在集体忧郁,而西夏那边则未必就是在举国欢庆。

还是那句话,宋朝的体量够庞大,本身的体格也足够扛揍,陕西的战火纷飞对宋朝而言撑死了也就是一条胳膊伤筋动骨了,但宋夏战争对西夏而言却是以举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支撑。

毫无疑问,以西夏的国力根本做不到以战养战,战争持续得越久对西夏所带来的各种消耗就越大,除非它能够通过战争反哺自身,也就是能够从宋朝手里得到大量的子民、土地、粮食或是金帛之类的财物。

然而,以上这些东西李元昊都没有得到,可以说这场战争所带给他的只有纯粹的消耗。

这就是小国的悲哀,也是李元昊的悲哀,用句话来说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自古以来,强悍的小国要想吞并幅员辽阔的大国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闪击战,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例子莫过于金国灭辽。

如果你不能旗开得胜且一鼓作气,这中间哪怕你只是停下来喘了一口气都会让你前功尽弃,因为战争所比拼的终究是综合国力的强弱,比拼是战略的纵深,比拼的是钱粮,一旦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小国终究只能是功亏一篑,甚至是被反攻倒算。

李元昊没有完颜阿骨打的条件、运气和实力,但却得了阿骨打的病且还病得不轻。

他的家门口就是自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在西部的要害关中地区,历代中原王朝在大一统的局面下无一不是把关中地区视为生命防线,谁来抢指定跟谁急眼。

再者说,宋夏边境的陕西段可是山地,而不是平原,就算李元昊是完颜阿骨打附体也未必能够拿下关中。

要说运气,李元昊就只能怪自己生不逢时了,此时的宋朝虽不能像太祖朝时期那样开疆拓土,但守家把大门倒是能够做到的。

至于实力,完颜氏的皇族之中堪称猛将如云,而李元昊的身边又有谁呢?

以上这些是我们在试图透过现象去看李元昊的本质,但这本质真的如我们表面所分析的这样吗?试问:李元昊对宋朝真的就有领土的野心吗?至于取宋而代之,这更是连辽国人都不敢去想的事,李元昊再怎么狂妄自大也不至于心生此念吧?

看看李元昊登基之后写给赵祯的表章,他在里面可是以臣自称,而他所希望的只是宋朝能够承认他的皇帝身份,希望宋朝仍然能够像从前那样与西夏和平共处。

其实一切都没有变,生改变的只是他的头衔——国王变成了皇帝。

但是,这对宋朝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意味着反叛,而历代君王对于叛贼都只有一种态度——杀无赦!

李元昊虽然请求赵祯能够承认他的皇帝身份,但也还没到那种跪地祈求的程度,面对赵祯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