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内斗不休(2 / 5)

加入书签

展和市场购买力的因素,赵祯的这笔钱折合成如今的人民币至少也是过了一个亿。

你们不是每天都跟朕叫唤着没钱打仗吗?朕主动捐点款行不行?对了,各位爱卿,朕都捐了,难道你们不准备也表示一下?

很抱歉,大宋的这帮官老爷们纷纷表示我们都很穷,我们都需要养家糊口,我们真的活得很辛苦,所以捐款这事我们真的是心有余而财力不足。

当然,这里面或许还有那所谓的政治智慧,我们如果捐少了有点拿不出手,捐多了就有可能涉嫌收揽军心和民心,比如当年曹彬以朝廷的名义给士兵赏就被言官们给扣了一顶“收揽军心”

的罪名,更重要的是,如果捐多了可能会露富继而落得个腐败分子的名声。

然而,依我之愚见,皇帝陛下捐了一个亿,下面的这些达官显贵和商贾巨富抑或是收入不菲的戏子伶人捐个万儿八千的倒还不至于被人扣帽子吧?遗憾的是,人家就是要装穷,就是连一个铜板也不想往外拿。

俗话说皇帝不急太监急,这一回宋朝的皇帝是真的急了,可“太监们”

却未必。

赵祯这边刚刚为国捐款完毕,他下面的这帮宰相和枢密们却依然在为各自的功名利禄而斗得你死我活。

现在我们隆重有请宰相大人张士逊登场!

此时的张宰相已经是一个快满八十岁(七十七岁)的长寿老人了,但他的身子骨看上去还是那么的硬朗,而且他的心气丝毫不比年轻人差。

更重要的是,他的脑子这时候还特别的灵光,心机更是深不可测,说得不那么客气一点就是有点老奸巨猾的意思。

要说稳重,这个特质还真的跟老年人是绝配。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这种心理素质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年轻人就更不用提了,但张士逊却能够做到。

值此国势燃眉之际已近一年的时间,张士逊身为当朝宰相却是官场上最为神色自若的人,打仗的事自有枢密院那帮人去忙活,筹措钱粮是三司使晏殊的活儿,而国家眼下似乎就这两件大事,但遗憾的是这两件事都跟他领导下的中书省没什么关系。

至于中书省的日常公务,这就更没什么好说的,我张士逊又不是第一次当宰相,这根本没什么值得激动和兴奋的。

再者说,前宰相吕夷简曾经说过当宰相无非就是签字盖章和点头或者摇头,另外就是陪皇帝聊聊天谈谈心,这天底下再没有比这更舒服的差事了。

相张士逊是这个样子,次相章得象也好不到哪里去,翻阅史书,这一年的章得象近乎于销声匿迹一般地存在着。

当然了,这两位每天可能也很忙,忙得就像家庭主妇一样,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忙着洗碗刷锅加拖地,而是忙着开会签字和盖章。

总之,堂堂大宋帝国的宰相在这一时期混成了一个机关办事员,在国家眼下最为紧迫和急切的事务上两位宰相简直就是两团几乎不存在的空气,他俩甚至连一条合理化建议都没有提。

反正天又不会塌,那李元昊再厉害总不能打到开封来吧!

既然如此,那你们又在急个什么劲儿?年轻人,终究是没有性子!

就是在这种闲得快要霉的状态下,张士逊反而在中书省里堆积了满肚子的怨气,而这怨气就来自于他的下属——参知政事程琳。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张士逊对程琳是特别看不顺眼,而且这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程琳当然也不是什么善茬,他当年连权势和声望正值鼎盛时期的刘娥都敢当面硬顶,你张士逊如果触碰到了他的逆鳞自然也不会让你的日子好过,张士逊因此而没少受气。

试问,有谁会喜欢一个老是跟自己唱对台戏的下属?张士逊尽管年岁已高,可他的肚子里却不允许别人划船。

此外,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