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坐等来犯(2 / 3)
地。
说到这里就要提一下宋朝这边对李元昊和西夏的无知有多么的可笑和愚蠢。
此时宋朝顶在最前线的最高军政长官是延州城里的前枢密副使范雍,他的副手是鄜延、环庆两路副都部署刘平。
作为军区副司令级别的高官,刘平本人对李元昊的实力和能力严重估计不足,这里有他写给赵祯的一份奏疏为证:“元昊众叛亲离,复与唃厮啰相持已久,结隙方深,此乃天亡之时。
臣以鄜延、环庆、泾原、秦陇四路军马分为两道,益以蕃汉弓箭手、步骑,得精兵二十万,比元昊之众三倍居多,乘人心离散,唃厮啰与之立敌之时,缘边州军转徙粮草二百余里,不出一月,可坐致山界洪、宥等州。”
按照刘平的这个说法,二十万宋军就是西夏军队的三倍,那么西夏军队的数量也就是七万,可事实上呢?人家单是机动兵力就达到了十五万上下,举国的常备之兵更是过了五十万,也不知道刘平在得知这个真相后会不会瞬间面部僵硬继而导致急性面瘫。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作为战区副司令且是常年驻守边疆,可刘平对西夏和李元昊竟是这种认知,如此我们能对宋夏战争的前景感到乐观吗?倘若李元昊能够看到刘平的这份奏疏,兴许他会当场笑得鼻孔冒烟吧?
说到这里又一次想到了嵬名惟亮。
宋朝如果接纳了他的归附,那么西夏的真实实力也就一清二楚,宋朝也就不会在战略上做出堪称愚蠢的误判。
不过,倘若这些情况真的被宋朝的君臣给知道了,或许宋朝的军事准备时间可能还会更长,甚至那些文官大佬里面会有很多人当场吓得浑身酥软。
本以为宋朝会很快跑过来把自己狂扁一顿的李元昊左等右等都没有等来什么外敌入寇的消息,于是他在瞅了瞅自己家里的情况后决定继续装修自己的房子。
上下左右都打量了一番之后,李元昊盯上了西夏的朝会制度。
宋朝这边每年正月初一和五月初一以及冬至日当天都会举行大朝会,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武百官集体参拜帝王的一种规模盛大的朝会仪式,然后就是诸如百官依次向皇帝上贺,最后就是皇帝赐宴于官员和百姓。
总之,这一天是一个大伙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普天同庆的好日子。
这是说的规格和排场最为盛大的大朝会,再往下便是我们常在影视剧里所经常看到的日常例行朝会,最后就是两府大臣和各部官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向皇帝参奏国事。
宋朝的这种朝会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且完备的模式和体系,而西夏这边刚刚建国根本没有这些玩意儿,李元昊如果想要召集官员开个会基本上都是临时通知然后相互转告。
有鉴于此,李元昊大手一挥命令手下人尽快把西夏的朝会制度给定下来,而这事做起来其实一点也不难。
为啥?因为出门右转的大宋就有现成的答案和模子,西夏人只需要拿过来抄一遍或复制并粘贴一下就可以瞬间搞定。
可是,这里面还是有问题的,比如我们西夏的大朝会搞不出宋朝那么多的花样和名堂,再比如,要是全部照抄宋朝的模式会不会让宋朝人又笑话我们是就知道抄袭的剽窃犯呢?
听到手下人的这些顾虑,李元昊有些不耐烦了:我说你们是不是傻?我们稍微改动一下不就行了吗?西夏文字我是怎么创造出来的?不就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增删几笔吗?难道这个还要我——哦,不对,难道这个还要朕来教你们吗?
遵照最高领袖的这一番指示精神,西夏的朝会制度很快就被制定了出来。
李元昊回头一瞅现还是没有什么边关急报传来,于是他又在百忙之中决定为西夏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一把。
他下令在自己的都城修建官方书院,然后用翻译成西夏文字的汉人典籍作为教材课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