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自相倾轧(3 / 3)
夷简推荐了枢密院的王随以及此前被外放出京的户部侍郎兼知郑州的陈尧佐。
赵祯一点折扣没打,吕夷简对这二人的举荐全部奏效,而且此二人“并为平章事”
,也就是说他们之间的权力大小没有区分,一字平头高,赵祯为这二人配备的三位参知政事则分别是原知枢密院事韩亿、原三司使程琳、翰林学士承旨石中立。
枢密院方面,原参知政事盛度以及枢密直学士王鬷同为知枢密院事。
这一届两府班子重组之后不久,曾经的天子之下第一人丁谓也在这个月里走完了他的全部人生,享年七十一岁。
人生七十古来稀,丁大人能够在人生遭遇如此重大打击和挫折且跌落之后再没翻过身来的情况下活到了这般年纪,如此修为和心性真的让人佩服。
遗憾的是,他本可以成为一代彪炳千古的社稷之臣,或者成为一代大文豪或大儒,但这些都没有生,他在历史上只留下了千古骂名和恶名。
不过,我在这里还是想说,丁谓之恶只是之于他的政敌,对于国家和百姓,丁谓其实远谈不上什么祸国殃民的大奸大恶之徒,他的最大骂名也不过就是为了尽快修建好玉清昭应宫而对参与施工的劳力所进行的过度压榨。
即使如此,丁谓或许也好过如今的那些让基层员工两班倒且在管理方面毫无人文精神的企业老板。
这些人与丁谓一样,为了他们自己能够升官财而把员工当成牲口一样去压榨以便为他们创造可以获得升迁的业绩和政绩,但丁谓尚且知道在事成之后向赵祯奏请为参与施工的人员请功。
得知丁谓离世,他曾经的政敌、同时也是亲手将丁谓打入地狱、此时已经去郓州做知州的王曾仍然心有余悸地感慨道:“丁谓这人的智商实在是深不可测,我本来以为他会死在崖州,谁知道此人磨磨蹭蹭地竟然回到了中原,照这种样子下去说不定哪天他还会被重用,真到那时候可就是天下之人的大不幸了!”
丁谓如果再被起用于国于民是福还是祸不得而知,但新一届的宰执班底其工作能力和业绩以及群众的口碑到底怎样却很快就将见分晓。
王随这个人在此前并无什么显赫的名声,此人你要说有多大能耐倒也未必,完全就是凭借勤勤恳恳的工作和熬资历一步步地从地方官爬到了如今的宰相之位,但此时的他已经是六十二岁了。
另一位宰相陈尧佐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他,这位童年时期就聪明无比的老兄这一年已经是七十五岁了,另外几位参知政事除了程琳之外也都是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