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自相倾轧(2 / 3)
辞去宰相之职,而吕夷简也对赵祯以辞职相逼,赵祯再怎么糊涂也从中看出了一点门道。
本着息事宁人的老好人精神,赵祯就想着劝和,他就笑着问王曾:“怎么?难道吕夷简已经让你厌恶到了无法与之共事的程度了?你给朕说说,吕夷简到底都犯了啥事让你觉得没法容忍了?”
王曾也没客气,他直言相告:“陛下,吕夷简已经不是从前的吕夷简了。
他现在变得专横跋扈且又容不得他人有不同意见,这些我就不说了,但我听说他如今竟然敢收受他人的贿赂,而贿赂他的这人还是边关重镇秦州的知州王继明。”
宰相结交边臣且私相授受,吕夷简这是要干什么?赵祯随即召来吕夷简质问,吕夷简当然矢口否认。
他虽然是独断专行喜欢自作主张,但要说到收受贿赂就让他着实哭笑不得:我吕夷简爱权不假,可我还不至于穷得收受贿赂,这王曾到底是从哪里听来的小道消息?
吕夷简请求把王曾叫过来与他当面对质,赵祯倒也爽快,他不但把王曾叫了过来,另外两位中书省的长官参知政事宋绶和蔡齐也一并前来接受质询。
至此,王曾的目的也达到了,在吕夷简涉嫌受贿一事上,王曾本来就没有什么铁一般的证据,纯粹就是风闻言事,而他这样做的目的以及他把两位参知政事也卷进来就是要让赵祯看到他们四人已经无法在一个班子里共事了。
事实果如王曾所料,当四人齐聚之后,宋绶帮着吕夷简说话,而蔡齐则站在王曾这边,四人就此在赵祯的面前争执成了一团。
这可就犯了宋朝官场的大忌——御前失礼,而这也是王曾所能想到的能够在瞬间扳倒吕夷简的绝佳法子。
面对此情此景,赵祯算是彻底清醒了,这四个人组成的执政班底真的是走到头了,那就干脆全都给我滚到一边凉快去!
作为大宋的又一位状元宰相,王曾此举可谓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纵然吕夷简有诸多不是,但他可以说是宋朝的宰执集团里为数可数的能干事且想干事的人,而不像他后来的那些继任者那样尸位素餐整日只会例行公事地签字盖章外加吃饭睡觉和吵架。
王曾这会儿已经是花甲之年,而且此时距离他离世也就只有一年半的时间,我们现在无法知道王曾之所以要如此急切乃至于不择手段地扳倒吕夷简是为何,难道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所以才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扳倒吕夷简,否则吕夷简在他死后定然无人可制或有尾大不掉的危险?还是说他就是单纯地无法忍受吕夷简的专横?但是,如果王曾知道接下来的数年里朝中以及大西北所生的事定然会后悔自己此时的举动。
随着吕夷简的下台以及王曾的离世,当李元昊的羽翼日渐丰满的时候,大宋帝国却无人能够在正是需要有人站出来出面主持大局的时候挺身而出,那些顶在前排和顶层的人都难堪重用,而这也正是后面一系列战争惨剧之所以会生的根源。
换言之,在李元昊建国前后的那些日子里,依照吕夷简勇猛好斗的风格,他李元昊的日子绝对不会那么好过和顺当,而且宋朝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未对可能会爆的冲突做任何的准备和应对,他们放任李元昊的坐大,放任他主动杀将过来,直到最后忍无可忍决定反击却震了自己一个虎口崩裂。
可惜,这所有的一切不幸都不是王曾所能预见的,他自己走了,顺带着也把吕夷简这个大宋顶级大臣里唯一的“强硬派”
给一并拖下水。
公元1o37年4月,赵祯的一道皇命颁下:相吕夷简罢为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兼判许州;王曾罢为尚书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兼判郓州;参知政事宋绶罢为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蔡齐罢为吏部侍郎,二人一并归班。
吕夷简离开京城之前,赵祯按照惯例向卸任相咨询继任者的人选,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