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良将谢世(2 / 3)

加入书签

p>

抓耳挠腮却苦思无果之后,赵恒下诏群臣上书直言当前的国政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老天爷为什么怒?你们都给朕说说。”

得益于有着一道言者无罪的保命符,宋朝的言官们可就变成了一群不让说话会憋出内伤甚至搞出抑郁症的主儿。

现在皇帝陛下既然都这么说了,那他们顿时就兴奋了,而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就直接将矛头对准了中书省的两位宰相。

在他们嘴里,如今天下之所以出现大旱是因为这两位宰相“德行有亏且为政有失”

,所以应该把他们罢官另选他人当宰相。

赵恒看到这些奏章大怒:我叫你们说事,你们却趁机攻击我选出来的宰相,是不是你们觉得自己很能啊?是不是你们自己想来当宰相啊?

赵恒决定下诏明文申斥这些人,但身为局中之人的李沆却不同意。

他说:“陛下若是如此,那以后谁还敢说话?谁还敢指正和监督上位者的过失?陛下你觉得他们说得有理就予以褒奖,你要是不高兴就当他们的话是耳边风。

况且我们也不是完人,如果有更合适的人来替代我们,你就让他们举荐就是了,陛下犯不着为此而处罚他们。”

李沆这话算是又给做学生的赵恒好好地上了一课,在他感叹李沆仁厚的同时,此事也就此不了了之。

到了这年五月,真正让赵恒感到紧张的事生了——枢密使曹彬病危。

曹彬这一次可不是一般的病危,而是大限将至,赵恒听闻此事专程去曹彬的府中探视并随行给曹彬带去了白金万两。

在探视曹彬之时,赵恒也不讲什么忌讳,他直接问曹彬:“爱卿有什么后事需要交代的吗?朕将尽量满足。”

曹彬强打起精神回道:“老臣没什么别的要求,但举贤不避亲,臣以为我的两个儿子曹璨和曹玮都是能够为国御敌的将帅之材,希望陛下能够对其委以边事让他们为国效命。”

“那这二人谁更胜一筹呢?”

赵恒继续问道。

“相比而言,曹玮略胜于兄曹璨。”

或许有人会觉得曹彬此言有私心,但往后的历史会证明他此时确实是在举贤不避亲。

曹氏兄弟此时早已在西北大地打出了名头,而曹玮后来在战场上所取得的成就也确实胜过其兄,这些事我们到时候再细说。

鉴于辽国此时对宋朝用兵的迹象已经愈明显,赵恒趁机便向曹彬问起此事当如何应对。

曹彬回道:“太祖陛下时期我朝军威隆盛,但太祖仍然让孙全兴对辽国约和。

依臣看来,陛下应该效仿太祖皇帝当初的做法,而老臣相信辽国最后也一定会同意与我们大宋讲和。”

赵恒沉思片刻,说道:“如能与辽国约和从而让天下百姓远离战罹之祸,朕自然乐见其成。

只是朕不会一味地屈膝折节,和平不能是乞求来的,一旦约和就必须是长久之策。”

一个月后,北宋的枢密使、在后世被赞誉为北宋第一良将的曹彬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八岁。

赵恒亲自前去奔丧并当众大哭,随后他追赠曹彬为中书令,追封其为济阳郡王并赐其谥号“武惠”

关于曹彬,我们还需要多说什么吗?

纵览此人的戎马生涯,他最大的功劳就是以主帅的身份平灭了南唐,除此之外他还有过什么值得骄傲的战功吗?而相比于他平灭南唐的“不世之功”

,他更为让人所熟知的其实是雍熙北伐的岐沟关大败,是在拒马河畔的弃军逃遁导致全军混乱溺死无数,是在这之后宋军被耶律休哥在平原上疯狂追杀的级溃败。

可以说,北宋的第一代、同时也是战力最为强劲的军团就是葬送在了他的手里。

后世的那些对曹彬大加推崇的人给他戴的最大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