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珠剑伴歌行(2 / 3)
话一出,下面立刻又响起一片嗡嗡声。
一位楚地的文官立刻反驳:“萧尚书,此算法是否过于繁琐?且这‘系数’由谁来定?若由度支司独断,恐难服众!”
这关乎实实在在的土地利益,谁也不想自家肥沃的良田被“折算”
少了。
刘邦立刻给自己的手下使了个眼色。
那位先前提议摊派的老臣心领神会,咳嗽一声,慢悠悠道:“萧尚书之法,看似公允,然实际操作起来,耗时费力,恐贻误安置灾民的时机。
老夫还是以为,按实际顷数分配,更为简便快捷。
至于肥瘠……可稍后在赋税上予以体现嘛。”
他还是想保住汉地那相对较少的土地数量,避免在“折算”
中变得更少。
范增半阖着眼,手指在鸠杖上轻轻敲击,并不急于表态。
他在等待,等待一个更成熟的时机,或者,等待对方先露出破绽。
嬴政依旧在高处静观。
他看着萧何引经据典、摆出各种数据据理力争;看着刘邦阵营的精明算计;看着楚地官员的本能抵触。
这看似是技术细节之争,实则是新旧治理思维碰撞的缩影——是依赖模糊的惯例与权力的直接干预,还是追求精确的规则与可量化的公平。
就在争论看似又要陷入僵局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生了。
负责监督安置事宜的墨家巨子,那位名叫腹朜的老者,带着几名身着粗布短衣、手脚沾着泥土的弟子,径直走入了议事院正厅。
他们甚至没有完全遵守觐见的礼仪,风尘仆仆,身上还带着田野的气息。
“诸位大人!”
腹朜声音洪亮,带着实践者的笃定,他向四方略一拱手,便直接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向汉地那片被认为贫瘠的坡地,“此地,老夫亲自带弟子勘验过!
土质虽非上乘,然其下多有浅层水脉,若能依我墨家之法,架设简易翻车(龙骨水车),引水上山,其地力不亚于中田!
且此地向阳,通风佳,利于防疫!
若按萧尚书之法,以其现有状况折算为零点八,是低估其潜力,亦是低估我墨家技艺!”
他又指向楚地那片临河的沃土:“此地固然肥沃,然地势低洼,今秋雨水连绵,已有内涝之患。
若无有效排水,明年恐成泽国,届时非但不能安置灾民,反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疏浚!
折算系数,是否也应考虑此等风险?”
他言辞犀利,毫无文官的弯绕,完全从实际技术和未来效益出,一下子把争论从单纯的田亩数字,拉到了更现实的层面。
厅内一时寂静。
各方代表,包括那些精于算计的文官,都被这老匠人(在他们眼中)的直言不讳和扎实的考察镇住了。
萧何眼中则闪过一丝赞赏。
张良趁机笑着对刘邦低声道:“沛公,看见没?这便是‘科学’与‘技艺’的力量。
有时候,一个老工匠的眼力,胜过十个打算盘的文吏。”
刘邦小眼睛一亮,立刻换上一副从善如流的面孔:“哎呀!
腹子老先生说得在理啊!
咱们不能光看眼前,还得看长远!
这地能不能变成好地,还得看有没有能人!
萧何啊,你这折算系数,得把墨家兄弟们的手段也考虑进去啊!”
范增也终于睁开眼,缓缓道:“腹子亲临勘察,所言非虚。
治理天下,既需萧尚书这般精于算计,亦需腹子这般通晓实务。
老夫以为,萧尚书之‘折算系数’法方向无误,然具体系数,可由度支司、监察令,并邀请墨家、农家等精通实务之学派共同核定,以求尽可能公允,兼顾现状与潜力。”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