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珠剑伴歌行(1 / 3)
“俺的老天爷!
这、这比让俺老樊去冲锋陷阵还累人!”
樊哙一巴掌拍在自己大腿上,震得甲片哗啦作响,他粗豪的脸上写满了生无可恋,指着面前堆积如小山的竹简和缣帛,“就为了搞清楚是骡子吃得多还是马吃得多,是粟米耐放还是黍米顶饿,俺这脑袋都快炸了!
这劳什子‘标准化后勤条例’,简直是折磨好汉!”
他所在的,是联军后勤司临时辟出的一间大屋,原本是官署的库房,如今挤满了埋案牍的文书、算筹摆得噼啪响的计吏,以及像樊哙这样被硬拉来“协助”
厘清各部物资消耗的将领。
空气中弥漫着墨臭、汗味,以及一股焦躁的气息。
周勃相对沉稳些,但也是眉头紧锁,他拿起一卷写满密密麻麻数字的竹简,苦笑道:“樊哙,噤声。
萧大人说了,这是‘科学’,以后咱们打仗,能不能吃饱肚子,能不能有结实的靴子穿,就看这玩意儿算得准不准了。
你看看这个,”
他指着竹简上一行字,“‘楚军骑兵一人三马,日耗精料……’,我的娘,这算下来,霸王那几千亲卫铁骑,一天光是吃,就能吃掉咱们一个营的嚼谷!”
旁边一个原秦军的军需官,扶了扶差点滑到鼻尖的幞头,一本正经地插话:“周将军,此乃‘数据’。
无有精准数据,便无公平分配。
譬如昨日争论,若无萧尚书提前核算出各部实际员额、马匹、损耗,单凭各家自己上报,只怕楚军能报出天兵天将的数目来,汉军也能把辅兵都算作战兵。”
他说话带着老秦吏特有的刻板,却一针见血。
樊哙瞪着眼,挠了挠钢针般的短:“道理俺懂!
可这也太……太磨叽了!
要俺说,直接按营头平分,不够的自己想办法!
多痛快!”
“痛快?”
张良不知何时踱了进来,手里依旧摇着那柄素白羽扇,脸上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樊将军,若按营头平分,楚军骑兵营和马步兵营一般分量,骑兵兄弟们怕是要饿着肚子冲锋了。
汉军辅兵和战兵一般分量,战兵没了力气,谁去破阵?此非痛快,乃是糊涂,是取祸之道。”
他走到樊哙案前,拿起一份关于草料调配的争议文书,轻轻放下:“你看,这份争执,起因便是数据不清,双方都觉得自己吃亏。
如今我们坐在这里‘磨叽’,正是为了以后在战场上,兄弟们能少些这类无谓的争执,能把力气都用在砍胡虏的脑袋上。”
樊哙张了张嘴,憋了半天,瓮声瓮气道:“子房先生,你说得对……可俺这脑子,它不听使唤啊!”
他懊恼地又拍了一下脑袋,引得周围几个年轻文吏忍俊不禁,又赶紧低下头假装忙碌。
与此同时,在议事院的正厅,一场更高级别的“算盘”
正在上演。
萧何站在巨大的北疆地图前,手中拿着一根细长的木杆,指向几个被标记出来的区域:“依据各方呈报及初步核查,可用于安置灾民的官田,秦地主要集中在泾水河谷这一带,约五千顷;楚地在此处,临近河水,约四千顷;汉地在此,约三千顷。
然,土地肥瘠、水源便利、原有基础设施各不相同,若简单按顷数分配,恐再生不公。”
他放下木杆,看向三方代表:“故,下官提议,引入‘田亩折算系数’。
依据土壤、水源、交通、原有屋舍等因素,将各类田亩折算成‘标准田亩单位’,再按此单位,结合各方权重,进行最终分配。
例如,秦地泾水河谷一顷上田,或可折算为一点二个标准单位;而汉地那片需重新开凿水渠的坡地,一顷或许只能折算为零点八个单位。”
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