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岐仁堂救“蔫娃娃”:城乡巷尾里的“先通后补”中医智慧(2 / 4)

加入书签

,人人都贪凉,空调开得低,冰西瓜、冰饮料往嘴里灌,这寒气就顺着嘴巴、毛孔往身体里钻。豆豆在草垛上睡觉,麦草吸了夜里的露水,寒气重,他又没盖东西,寒气直接伤了脾胃。”

他顿了顿,继续解释:“脾胃是‘后天之本’,就像家里的粮仓和厨房,负责把吃进去的东西变成气血,运送到全身。现在脾胃被寒气伤了,就像厨房的灶台灭了火,饭做不熟,粮仓里的粮食也发霉了,身体没了气血滋养,脑子就像没油的灯,所以蔫头耷脑;手脚是四肢末梢,气血送不到,就像水管子冻住了,能不凉吗?”

“那惊悸呢?孩子夜里总哭,跟这个也有关系?”李姐追问。

“当然有关系。”岐大夫点点头,“《黄帝内经》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心神就没了依靠。你想啊,心脏就像皇宫里的皇上,脾胃是给皇上供粮草的,粮草断了,皇上能不着急吗?孩子惊悸、夜啼,就是心神不安的样子。”

李姐听得连连点头,又急着问:“那您说,我之前给孩子喝生姜红糖水,还有小诊所开的藿香正气水,怎么不管用呢?”

“生姜红糖水是温性的,可它偏于散寒,豆豆这情况是‘虚中夹实’,既有胃气虚弱,又有寒邪内侵,光散寒不补胃气,就像给快灭的火堆扇风,风越大,火灭得越快。”岐大夫拿起桌上的茶壶,给李姐倒了杯菊花茶,“至于藿香正气水,它是治‘暑湿’的,比如夏天淋了雨、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拉肚子、呕吐,用它才对。豆豆是‘寒邪伤脾’,不是暑湿,用错了药,反而伤了胃气,可不就更蔫了?”

正说着,堂屋的门被推开,走进来一个挎着菜篮子的老太太,是隔壁卖豆腐的王婶。她看见豆豆,笑着打招呼:“这不是豆豆吗?怎么没精神啊?前儿还在我家门口追着小狗跑呢。”

“可不是嘛,王婶,正让岐大夫给看呢。”李姐苦笑着说。

王婶凑过来,看了看豆豆的脸,又摸了摸他的手,“哎哟,这手怎么这么凉?是不是该补补?我家孙子前阵子也没精神,我给他炖了人参鸡汤,喝两回就好了。”

李姐眼睛一亮,正要开口,岐大夫却摇了摇头:“王婶,您那是孙子体质好,没受外邪,补补自然管用。可豆豆不一样,他这是‘寒邪未去,胃气已虚’,现在要是进补,就像把湿衣服盖在没熄灭的灶台上,不仅烧不旺,还会闷出烟来。”

他用手指了指豆豆手腕上的指纹,“你看这指纹,朝掌心弯,像弓一样,这在《幼科铁镜》里叫‘指纹弓向里’,是寒邪深入脏腑的信号。就像家里的防盗门,本来应该往外开,挡住坏人,现在却往里开,把坏人放进来了。这时候要是直接补,就像把门锁死,可坏人还在屋里,不是更麻烦?”

王婶听得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个道理!还是岐大夫懂行,我那都是瞎琢磨。”

岐大夫笑了笑,转身走到药柜前,拿起一个小秤,开始抓药。“豆豆这情况,得‘先解表,后暖胃’,也就是先把寒邪赶出去,再把脾胃补起来。《伤寒论》里说‘病有缓急,治有先后’,就是这个意思。”

他一边抓药,一边给李姐和王婶讲解:“第一副药,用惺惺散。这方子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虽说不是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经典,但配伍却合着‘扶正祛邪’的道理。你看这里的桔梗,《神农本草经》说它‘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它就像一把小梯子,能把毛孔里的寒气顺下来,打通被寒邪堵住的通道;细辛呢,《本草纲目》说它‘温经散寒,通窍止痛’,就像个小太阳,能把身体里的寒气烘一烘;还有川芎,活血行气,能帮着桔梗和细辛把寒气赶出去。”

他又拿起几味药,“这是人参、茯苓、甘草。人参补胃气,《本草纲目》称它‘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给豆豆虚弱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