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岐仁堂救“蔫娃娃”:城乡巷尾里的“先通后补”中医智慧(1 / 4)

加入书签

三伏天的日头毒得像火球,城中村“幸福巷”的柏油路被晒得冒热气,卖西瓜的老王把三轮车停在大槐树底下,蒲扇摇得呼呼响,却还是忍不住往斜对门的“岐仁堂”瞅——自打今早开门,那扇挂着“岐仁堂”黑底金字匾额的木门就没闲着,时不时传出女人的焦急嗓音,夹杂着孩子细弱的哼唧声。

岐仁堂的门槛是青石板铺的,被来往病人踩得发亮。堂屋里飘着一股混合了当归、陈皮、甘草的药香,柜台后的博古架上摆着一溜儿青瓷药罐,每个罐口都贴着泛黄的红纸标签,从“人参”“茯苓”到“细辛”“桔梗”,整整齐齐。靠窗的八仙桌上摊着本线装的《脾胃论》,书页间夹着几片干枯的银杏叶,桌旁坐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是岐大夫。他穿件半旧的灰色对襟褂子,鼻梁上架着副老花镜,正低头给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诊脉,手指轻轻搭在孩子细弱的手腕上,眉头微蹙。

“岐大夫,您快救救我家豆豆!”孩子妈妈李姐站在桌旁,额头上沁着汗,手里攥着个小风扇,却顾不上给自己吹,一个劲往孩子身上凑。“这孩子三天了,就跟霜打了的黄瓜似的,蔫头耷脑的,饭也不吃,水也喝得少,昨天夜里还一惊一乍的,睡着睡着就哭醒,小手小脚冰得像揣了块冰疙瘩。我带他去巷口的小诊所,人家说可能是中暑,让喂点藿香正气水,可喝了两回半点用没有,反而更没精神了。”

李姐是幸福巷里开小超市的,丈夫常年在外地打工,她一个人带着豆豆,平时孩子活泼得像只小猴子,上蹿下跳的,这一蔫下来,可把她急坏了。她一边说,一边把豆豆的小手往岐大夫眼前递:“您看这手,摸上去凉飕飕的,我昨晚给他捂了半宿热水袋,还是暖不过来。”

岐大夫点点头,收回诊脉的手,又轻轻掀起豆豆的眼皮看了看,随后让李姐把孩子的袖子往上捋了捋,露出细细的胳膊。他用食指指腹蘸了点温水,在孩子手腕内侧的指纹上轻轻一抹,凑过去仔细端详——那指纹淡红淡红的,不像寻常孩子那样浮在皮肤表面,反而朝掌心的方向弯着,像一把小小的弓。

“豆豆奶奶呢?平时不都是她跟你一起带孩子?”岐大夫忽然问了句题外话,语气平和,倒让李姐的焦虑少了几分。

“嗨,前儿回乡下收麦子去了,本来想着让孩子跟着去撒撒欢,谁知道乡下早晚凉,孩子贪凉,在麦场边的草垛上睡了一觉,回来就成这样了。”李姐叹了口气,“我寻思着是不是受了凉,昨天给炖了点生姜红糖水,可他喝了两口就推开,说肚子胀得慌。”

岐大夫闻言,轻轻摸了摸豆豆的肚子,孩子没反抗,只是小声哼了哼。“肚子是软的,不胀,就是没力气。”他又问,“孩子平时吃饭怎么样?是不是爱挑食?”

“可不是嘛!”李姐打开了话匣子,“就爱吃零食,薯片、巧克力,正餐要么不吃,要么就只吃白米饭,菜和肉碰都不碰。我妈总说‘脾胃是后天之本’,让我别惯着,可孩子一闹我就心软。现在想想,真是悔啊!”

岐大夫闻言,拿起桌上的《脾胃论》,翻到夹着银杏叶的那一页,指给李姐看:“你看这书里写的,‘人以脾胃为本,脾胃健则气血生化有源,脾胃弱则百病生’。《黄帝内经》里也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孩子这情况,根子就在‘胃气虚弱’上。”

他把豆豆抱到腿上,用下巴轻轻蹭了蹭孩子的头顶,豆豆难得没躲开,反而往他怀里缩了缩。“乡下麦场边的草垛,看着晒得暖和,其实草底下藏着寒气,就像《伤寒论》里说的‘寒邪直中脏腑’。豆豆本来脾胃就虚,就像家里的灶台没烧旺,烟囱也堵着,这时候再让寒气钻进去,可不就出毛病了?”

“寒邪?”李姐愣了愣,“可这是夏天啊,怎么还会有寒邪?”

“夏天的寒邪才更厉害。”岐大夫笑了笑,指着窗外,“你看外头太阳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