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1 / 2)

加入书签

水利设施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高差。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

虽然号称叫华北平原,但是地势还是有高低起伏,如果水都在地面流淌,高处用水就困难。

张诚不可能完成这一区域所有水利设施的建设,所以只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以“示范工程”的方式,建设有代表性的几个工程,有了样本,后续自然就有人参照进行更多的建设。

大秦立国两个字,曰耕曰战。开辟良田永远是至关重要的。大秦重视水利设施建设在七国之中也是有名的。引水灌田的好处从郑国渠、都江堰时代就已经很清楚了。这类项目自然应该推广。

在张诚的构想中,当前的技术可以建设的,一种是秦人熟悉的水渠,一种是理解比较容易的水库。新的水渠要挑战地理上的困难。而水库则是要改变世人对池塘和湖泊的看法。

身体恢复以后,张诚就地开始进行基础理论和技术的探索。

张诚和梁二两个人,在帐篷里画图、制作模型,勾画了大量的新设施。蒙恬看到也是赞叹不已。

郑国渠是单纯利用了地势高差,改变水路,将泾河水引向没有河流的土地,实现旱地有径流灌溉的效果,改良关中盐碱地,将超过200万亩荒地改成肥沃的良田,让关中成为沃野,极大支持了大秦的粮食生产,也让秦军更为强大。

黄河下游也有大量没有河流经过的地区。张诚的构想,是不完全把水向低洼之处引。而是在山石上开辟水路,在山谷间架设飞渠,让高处的河水绕行山林谷地,将水引向更多的没有河流的区域,让平坦可以耕作的土地都得到能够用于灌溉甚至饮用的活水。

飞渠是一种类似桥梁的设施,在两座山之间树立无数立柱,在柱顶安置一条一两米宽的水槽,水就可以从这座山峰流向另一座山峰。

这个设施和从山间引水的竹筒很像,原理一看就懂。但是规模要大得多。

后世跃进时期,在华北地区建设了很多这类的水渠,比如红旗渠、英雄渠,能够引水数百里,灌溉上百万亩,让过去得不到水的旱地也能成为丰产的水浇地。

跃进时期的技术条件其实也说不上多么先进,大多数情况也都是靠肩挑手提来施工,靠着中原大地上的农民一点一点推进了工程,让无数荒坡成为良田。

张诚所处的这个时代,技术条件可能比跃进时期还要好一些。这些立柱可以使用钢筋混凝土浇筑作业。甚至可以奢侈的使用工字钢来做立柱和钢梁。在机械装置的协助下,这些立柱也能成功的在大地上竖起来,靠着脚手架的帮助,柱顶的水渠也能建造成功。

至于在山壁之上开辟出的窄窄的水槽,盘山前行,这个难度也并不算大。大秦已经有很丰富的修建栈道的经验,沿山开辟山间的水渠,技术和方法是相似的。巩邑又有炸药出产,计算好、控制好,这些山石间的水渠开辟并不困难。

黄河大水制造了无数灾民,在国家以工代赈的政策下,水渠所需要的劳动力还算充裕。在安阳的第一个示范工程第一段长达20里的水渠,也只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建成。

这个水渠建成通水的时候,全县的居民都到各个出水口去观看通水放水,喷涌的河水进入旱田的时候,所有人都发出欢呼。

被邀请来参观水渠落成的周边郡县的郡守县令,看着这样的工程也赞叹不已,又看了当地报上来的数据——通水之后可以凭空得到数千亩、上万亩的良田,心里悄悄计算一下亩产的情况和税收的情况,再听技术人员现场讲解建设水渠的技术是多么的简单,这些郡守县令就纷纷索要梁二编辑出来的“高价水渠修筑方法”的手册,纷纷表示回去以后,也要参考这些技术,改善自己领地内的农田。

张诚当然知道,建设这些水渠其实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