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o9章 你们以为靠写几个字就能翻案(1 / 3)

加入书签

寄完信的那晚,周正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他梦见自己站在一片盛开的桂花林中,浓郁的香气几乎要将他淹没。

一个穿着黑色连衣裙的女人,背对着他,在树下埋下一只精致的木盒,桂花纷纷扬扬飘落,盖住了那个小小的盒子。

她抬起头,用一种幽怨的眼神看着他,轻声说:“别打开它,你会后悔的……”

周正寄出的邮件像几颗投入死水的石子,涟漪迅扩散。

独立记者陈默,正蹲在逼仄的出租屋内,对着一堆过期方便面愁。

自从上次揭露黑煤矿被封号后,他的日子就一落千丈,只能靠零星的自媒体稿费勉强糊口。

突然,一封匿名邮件,标题简单粗暴:《桂花巷,1998》。

陈默的神经瞬间绷紧。

桂花巷!

那是他职业生涯的,也是他心中无法抹去的痛。

他点开附件,一份泛黄的城建档案,以及一份被圈出的名单。

王建军、李桂香、叶振国……陈默的指尖颤抖,仿佛触摸到了一个尘封多年的伤口。

他立刻联系了几个还在跑社会新闻的旧相识,旁敲侧击地打听当年的情况。

很快,一条条线索汇聚而来:当年桂花巷拆迁,确实有三名工人代表赴京上访,控诉强拆和腐败。

但他们在北京“失踪”

了两天,回来后,李桂香跳楼自杀,王建军彻底消失,叶振国疯了。

疯了?

陈默记得,当年官方通报是“突精神疾病”

但他始终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他决定重走当年路。

然而,当他试图联系李桂香和王建军的家属时,却现他们仿佛人间蒸般,要么“搬家了,不知道去哪”

,要么“住院了,不方便探视”

一股无形的阻力,死死扼住真相的咽喉。

陈默怒了。

他熬了几个通宵,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一篇长文,题目就叫《沉默的拆迁户》。

文章配图是一张他偷拍的菜市场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的名字。

他在标题下引用了哲学家李哲的一句话:“有时候,秩序是被人喊出名字时站直的。”

他将文章布在自己新注册的公众号上。

不到五分钟,文章就被删除,账号也被禁言。

但陈默早有准备。

他将全文刻录成cd,又从网上下载了一堆佛教经文,将cd封面伪装成经碟,然后联系了几个寺庙的义工,拜托他们帮忙“结缘”

“就当是积德行善,”

他苦笑着对义工说,“这年头,说真话比念经还难。”

三天后,诡异的事情生了。

多个社区的读书会,突然不约而同地组织了“名字与记忆”

主题讨论。

参与者多是退休老干部和家庭主妇,他们聚在一起,回忆那些被遗忘的名字,讲述那些被抹去的历史。

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与此同时,在拥挤的k112次列车上,清洁工孙秀兰正一丝不苟地清理着车厢。

她今年五十八岁,在这条线路上跑了三十多年,见证了无数的人生百态。

她知道,每一张车票,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都隐藏着一个故事。

她无意间在《接力本》里现一张对折的药房收据,背面用歪歪扭扭的儿童笔迹写着:“姐姐,我妈妈看到报纸上的名字,哭了。”

孙秀兰的心猛地一跳。

她想起几天前在报纸上看到的一篇报道,上面提到了桂花巷拆迁的事情。

她小心翼翼地将收据展开,循着上面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