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三高产业与全家福(3 / 4)

加入书签

高技术、高投入、高利润』,是三高产业。

一台基础型号的留声机出厂价30元,我们今年每个季度的销量都稳定在一万两千台以上。

此外,与之配套的黑胶唱片,每张售价1元,每个季度能卖出约十万张。仅此两项,每个季度就能带来45万到50万元的营业额。

由于核心技术自研,主要成本在于研发和精密材料,毛利颇高,接近一半。因此,今年商社的净利润,预估能有九十余万元。」

「九十多万的利润!」王如金忍不住低声重复了一遍,这个数字抵得上他治下贵州全省好几年的税收结余,甚至超过三家大型官营钢铁厂的利润总和。这彻底颠覆了他们对于产业规模和利润关系的传统认知。

徐晨适时地总结道:「这就是我常对你们说的,科技便是生产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其利润远非传统农业和初级手工业可比。留声机作坊只是冰山一角。

如今京城周边,乃至江南、岭南,已陆续涌现出自行车、手表、相机、发电、电解铝、基础化工等一批新产业。

它们之中,不少都具备类似的高利润特征。这正是我大同朝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从依赖人力物力的粗放增长,转向依靠科技创新的集约发展。

你们有空余的时间,该多去这些新式作坊走走看看,了解这些代表未来的新事物,这样才能做到不落后于人。」

「在这个科技大爆发的时代,你们要活到老,学到老,稍微懈怠可能就要落后,你们是大同社的领头人,连你们都落后了,那又如何起得到示范的作用。」

李岩、傅山等人闻言,严肃认真的点头。京城乃至整个民朝的新产业发展速度,已远超他们的想像,这些全新的科技他们不懂,赚钱的效率更让他们看不懂。

一个百余人的商社竟能产生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若能将这些「三高产业」的模式成功引入各自关联的领域,哪怕是相对落后的行省,其带来的改变也将是翻天覆地的。

民朝下发了多份文件,要他们重视新兴的产业,但也比不上他们来声韵商社的震动大,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做作坊,居然比大型钢铁厂都要赚钱。

接下来的时间,李岩他们走访那高新工业园区大量的作坊,看到了许多他们看不懂的机器和商社,这些商社普遍只有几人,十几人,都是京城各大学院的高校生。他们只有几台简单的机器用于生产。

这看上去简陋,如同草台班子,但他们卖的产品,普遍都要几十元钱以上,而且还非常受到民朝年轻人的欢迎,虽然规模上比不上声韵商社,但其高科技,高利润的模式确实一样。

傅山他们和这些年轻人交流之,请他们去金陵,扬州创业,要贷款给贷款,要厂房给厂房。

同时墨子学院也被他们记在心中,这些全新的产业都是从墨子学院里面出现的,想要不断的弄出全新的,就要弄出顶级的工科学府。

大同历二十八年(公元1650年)10月25日,京城。

朱慈良通过督察院,上报了自己想要成为战地记者的情况。

陈子昂在知道这件事之后,认为战地记者也是一个良好宣传的手段,既可以对内宣传,也可以对外宣传,于是就答应了朱慈良的请求,他被安排登上11月5日的移民运输船前往新大陆,而后跟著远征军,前往欧洲的西班牙。

此刻朱慈良在自己的房间往背包里面装自己的日常衣物和生活用品,还装了几本小说,用在船上打发时间。

当朱慈良从自己房间出来的时候,朱由检,周氏,朱由崧,朱幼薇等兄弟姐妹,周耀文都脸色沉重看著他。

朱由崧拿出一件由丝绸铁丝组成的软甲道:「这件软甲是大伯几十年前买的,一直用不上,现在你去战场,虽然不是到第一线,但毕竟枪炮无眼,穿的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