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6)

加入书签

总结道:“这就是我常对你们说的,科技便是生产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其利润远非传统农业和初级手工业可比。留声机作坊只是冰山一角。

    如今京城周边,乃至江南、岭南,已陆续涌现出自行车、手表、相机、发电、电解铝、基础化工等一批新产业。

    它们之中,不少都具备类似的高利润特征。这正是我大同朝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从依赖人力物力的粗放增长,转向依靠科技创新的集约发展。

    你们有空余的时间,该多去这些新式作坊走走看看,了解这些代表未来的新事物,这样才能做到不落后于人。”

    “在这个科技大爆发的时代,你们要活到老,学到老,稍微懈怠可能就要落后,你们是大同社的领头人,连你们都落后了,那又如何起得到示范的作用。”

    李岩、傅山等人闻言,严肃认真的点头。京城乃至整个民朝的新产业发展速度,已远超他们的想象,这些全新的科技他们不懂,赚钱的效率更让他们看不懂。

    一个百余人的商社竟能产生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若能将这些“三高产业”的模式成功引入各自关联的领域,哪怕是相对落后的行省,其带来的改变也将是翻天覆地的。

    民朝下发了多份文件,要他们重视新兴的产业,但也比不上他们来声韵商社的震动大,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做作坊,居然比大型钢铁厂都要赚钱。

    接下来的时间,李岩他们走访那高新工业园区大量的作坊,看到了许多他们看不懂的机器和商社,这些商社普遍只有几人,十几人,都是京城各大学院的高校生。他们只有几台简单的机器用于生产。

    这看上去简陋,如同草台班子,但他们卖的产品,普遍都要几十元钱以上,而且还非常受到民朝年轻人的欢迎,虽然规模上比不上声韵商社,但其高科技,高利润的模式确实一样。

    傅山他们和这些年轻人交流之,请他们去金陵,扬州创业,要贷款给贷款,要厂房给厂房。

    同时墨子学院也被他们记在心中,这些全新的产业都是从墨子学院里面出现的,想要不断的弄出全新的,就要弄出顶级的工科学府。

    大同历二十八年(公元1650年)10月25日,京城。

    朱慈良通过督察院,上报了自己想要成为战地记者的情况。

    陈子昂在知道这件事之后,认为战地记者也是一个良好宣传的手段,既可以对内宣传,也可以对外宣传,于是就答应了朱慈良的请求,他被安排登上11月5日的移民运输船前往新大陆,而后跟着远征军,前往欧洲的西班牙。

    此刻朱慈良在自己的房间往背包里面装自己的日常衣物和生活用品,还装了几本,用在船上打发时间。

    当朱慈良从自己房间出来的时候,朱由检,周氏,朱由崧,朱幼薇等兄弟姐妹,周耀文都脸色沉重看着他。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