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三高产业与全家福(3 / 6)

加入书签

这是‘实时传输’,我将其称之为‘广播’。”

    “广播?”李岩细细品味着这个词,“广而播之……意思是声音可以像播种一样,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正是!”徐晨赞许地点点头,“理论上,只要线路足够长,电力足够稳定,我在京城说话,天津卫的人也能通过喇叭实时听到。当然,目前还只是在实验室内验证原理。”

    傅山、周天等人听得似懂非懂,他们日常处理的政务多关乎农桑、水利、刑名,对于这等依托电力的前沿科技,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吃力。

    “各位叔叔好!”这时,徐绍也处理好手头的数据,上前来恭敬地向诸位长辈问好。

    傅山笑道:“阿绍,几年不见,已是独当一面的人才了。听说这家声名鹊起的‘声韵商社’,就是你带着同窗一手创办的?”

    徐绍脸上露出一丝自豪谦虚道:“傅叔叔过奖了,不过是遵循父亲教导,学以致用,小打小闹罢了。”

    傅山环顾了一下这间设备繁多、线路交错的实验室,以及窗外可见的忙碌厂房,笑道:“这若还是小打小闹,那许多官营作坊都要汗颜了。我看你这商社,虽只百十号人,但气象不凡,在中型商社里也算翘楚了。”

    听到夸奖,徐绍的话匣子也打开了些许,他介绍道:“傅叔叔,您别看我们商社人不多,但利润尚可。截至今年10月,我们商社的营业额已超过160万元,预计到年底再冲刺一番,突破200万元大关应有希望。”

    “两百万元!”这个数字让在场的几位封疆大吏和部堂高官都吃了一惊。

    王如金身为贵州巡抚,一省之财力,一年能机动使用的款项也未必有这个数。即便是李岩、傅山即便是在富裕的江南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一家拥有数千工匠的大型钢铁厂,年利润也未必能达到此数,而声韵商社仅凭百余人竟能做到?

    看到长辈们的惊讶,徐绍详细解释道:“我们的主营产品是留声机,这属于新兴的电器产业。父亲常说,这类产业讲究的是‘高技术、高投入、高利润’,是三高产业。

    一台基础型号的留声机出厂价30元,我们今年每个季度的销量都稳定在一万两千台以上。

    此外,与之配套的黑胶唱片,每张售价1元,每个季度能卖出约十万张。仅此两项,每个季度就能带来45万到50万元的营业额。

    由于核心技术自研,主要成本在于研发和精密材料,毛利颇高,接近一半。因此,今年商社的净利润,预估能有九十余万元。”

    “九十多万的利润!”王如金忍不住低声重复了一遍,这个数字抵得上他治下贵州全省好几年的税收结余,甚至超过三家大型官营钢铁厂的利润总和。这彻底颠覆了他们对于产业规模和利润关系的传统认知。

    徐晨适时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