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6)
的双手:“仲彝、受先,尔等即是我民朝之张骞,此去万里,必当名垂青史!”
夏允彝含笑回应:“名垂青史非我所求,但能亲见异域文明,取长补短,于天下大势有所裨益,便不虚此行了。”
徐晨走来对曾经政见不同的夏允彝等人坦然道:“往日政见分歧已随前朝而去,如今我等皆要向前看。欧人能越二万里来我东方,百年前即已驾驶海船环行全球,此等勇气与求知精神,正是我等应当学习者。愿诸位一帆风顺,平安抵达。”
“多谢元首!”使团成员齐声回应。
登船的号角响起,各位使节陆续登上战舰。桅杆上的风帆依次升起,在北风中鼓成满月。
码头上送行的人群挥手告别,舰队缓缓驶离港口,向着远方的海平线前进,让民朝舰队加入了全球航行时代。
大同历十五年(公元1639年)三月二十五日。
经过十日的航行,前往欧洲的舰队终于抵达了东宁岛玉溪港。眼前的景象令使团成员们惊叹不已,在这样的蛮荒之地忽然出现一座港口,的确让人感到惊喜。
昔日简陋的原木码头已被坚固的水泥码头取代,长达百丈的栈桥如同巨臂伸向深海,足以同时停靠十余艘大船。码头尽头矗立着一座十丈高的灯塔,塔顶的巨大鲸油灯昼夜不熄,为往来船只指引航向。港内帆樯如林,南北商船络绎不绝,在海面上形成了一条川流不息的航道。
东宁岛的位置太关键了,本地有白糖这种特产不说,还处于整个民朝的中心,大同社开海以来,北下南上的海船,都要在这里停靠,补充补给物资。
再加上这几年,每年都有好几万移民到东宁岛,去年更是一举移民了10万,现在整个岛上的人口超过了四十万,单人口而言已经算是比较繁华了。尤其是玉溪县,占据东宁岛一半的人口,开发的也是最早田地众多,土地肥沃,再加上农户拥有的土地众多,但以富裕程度来说,已经不输给中原普通的县了。
夏允彝当年是做过泉州知府的,他对东宁岛的情况也是有所了解,郑之龙在崇祯年间移民了几万百姓去耕作,但随着南明剿灭了郑志龙的势力,东宁岛就再也没有开发了。
后面还是大同社占据了这里,真正开发的时间不到10年时间了。但光靠这码头已经能看出这是一个新兴的港口城市,单以繁华而言,已经不输给江南的普通县城了。
“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古人诚不欺我。”夏允彝感叹道。
张采指着码头后方居民道:“听闻去年此地移民十万,关键是移民费用全部东宁府承担,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宝岛啊。“
码头上忙碌的景象印证了这一点。装卸工人推着改良的双轮货车,将一袋袋白糖、稻米装船;商贩在新建的石板街道两旁叫卖;甚至还有专门兑换银钱的票号,港口设立了官办的补给站,专门为过往船只提供淡水和粮食。
&nbs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