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思想换不了,那就换人(3 / 5)
个读书人,几年级的时间就占据了大明的半壁江山,造成这些事情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朝廷没钱。
徐晨起事的米脂,被九边重镇包围,按理来说在这种地方举事,无疑是自寻死路,但偏偏朝廷劝了九边三四年的军饷,当地的边军穷的活不下去了,看看大同军举事以来,哪里打过什么硬仗,边军几乎都是望风而降,又或者是直接加入了他们,看看大同社的军方高层,有多少都是边军将领出身。”
我这次去北方,学到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权责对等。徐晨掌握了天下最大的权力,也付出了最大的艰辛。北方只要出现灾害,他总是冲到第一线,大同社的官员也是身体力行,哪里出现灾害,马上冲到第一线去平复,没有推诿,没有视若无睹,也只有这样尽心尽责的官员,才能让北方经历如此多的灾害,却没有发生任何的民变。
而这种事情在大明是看不到的,大明之所以衰败,就是因为地主士绅占据了天下的利益,却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
有人想要反驳,但张溥严肃地说:“这一点无需狡辩,徐晨的《封建土地论》已经清晰地算出天下的利益被谁占据了,反驳就是在自欺欺人。
徐晨认为我们无能,觉得我们没资格掌管天下、占据高位,所以毫不留情的清洗了北方的地主士绅。要改变这一点,我们首先就要承担起对天下的责任。”
任大任苦笑着说:“我也曾劝说过家中的长辈,但他们根本不听。”任大任与几社、复社等团体的人物交往密切,又或者说苏湖的士子和复社几社都交往密切。这次苏湖之事,让他们觉得没脸见这些朋友了。
张溥叹息道:“朝廷就是被这样昏聩之辈把持着,才会日渐衰落。我们有心改变这个世道,却偏偏不掌握权力。”他的这声叹息,引起了现场所有读书人的共鸣。
明末本就是一个思想交汇极其激烈的时代,江南已经有不少读书人开始突破封建皇权的禁锢。而徐晨的出现,使得这个时代的思想浪潮更加汹涌。
年轻人对这些新思想充满了热情,他们成立学社,激烈地讨论着,暗中收集大同报,关注着北方大同社的一举一动,学习北方传来的新思想。
然而,江南的老一辈读书人却截然不同。他们年轻时也曾有过一些先进的思想,但到了年老之后,更在意钱财和家业。
张溥写的《富国强兵疏》在年轻读书人群体中疯狂流传,大有洛阳纸贵的趋势。
但老一辈读书人看了之后,却发出嘲讽的笑声。用他们的钱来购买他们的土地,简直是荒谬至极。他们一年收租高达五成,而且旱涝保收,朝廷花三十年时间给他们的买地钱,连他们地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至于开放盐、铁,开放海禁、山泽等建议,在他们看来更是笑话。除了盐之外,炼铁朝廷能管得了,矿山本就掌握在他们手中。海禁更是不能废除,废除之后他们不但要交税,还要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他们觉得现在这种模式很好,不用给朝廷上税,还可以借助朝廷的海禁打击竞争对手。海外番邦的银子就那么多,那些海上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