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漕运毒瘤(3 / 6)

加入书签

社把他们关押在此,还要求他们 7天写一篇所谓的心得体会,不就是想杀人诛心吗?那他就顺着徐晨的心意,把大明高层那些龌龊事情全部抖出来。当年东林党和魏忠贤之间的争斗,他可是参与者之一。

    他越想越兴奋,觉得终于找到了一条脱困的道路。但很快,他又喃喃自语道:“还是要想办法加入大同社。”想着想着,他便进入了梦乡。

    出了俘虏营之后,孙元化和卢象升通过各自的关系,给崇祯送了一些食物、被褥和衣服,希望他能过得好一点。

    孙元化在第二天就带走了一些小的技术官员,这让其他被俘虏的官员羡慕不已。以前他们看不起的吏员,如今反而受到了大同社的重用。这些人加入大同社,算是在新朝扎稳了脚跟,以后家族百年的富裕或许可期。

    崇祯五年(公元 1632年)2月 17日。

    卢象升和孙元化来到了通州。此时徐晨也在通州,主要是为了梳理运河的事务。

    元明两朝将都城建立在北方,主要是为了镇压大漠,但北方缺乏粮食,大运河便成为了北方最重要的粮道,蒙古人将运河裁弯取直,这才有了后世那条大运河。到了明朝也一直维护修缮大运,也造就了后世大名鼎鼎的百万漕工。

    但这条大运河对都城来说是大动脉,但对运河沿岸的百姓来说就是最大的毒瘤。元明两朝为了保证运河的通畅,确保京城有足够的粮食,会在干旱枯水季节,本就缺少雨水灌溉时候,从周边调水入运河,以此保证硬核的畅通,而到了丰水季节,为了保证运河的安全,又会掘开堤坝淹没运河两岸的田地,两岸的百姓可以说是吃了几百年的苦。

    此外,运河两岸的农户还要服徭役,拉漕运船、制造漕船。可以说,运河两岸几百万百姓都被这条大运河压得喘不过气来。

    万历年间的漕运总督潘季驯同情运河纤夫的遭遇,曾写过相关奏疏。后期匠籍制度松弛,很多工匠从徭役制转向雇佣制,加上张居正的改革,纤夫和船工的待遇稍有改善。但随着明朝由中兴转为没落,朝廷入不敷出,只能再次压榨百姓,万历皇帝也背负了骂名。

    到了天启和崇祯年间,工匠们的处境愈发艰难。工匠需定期为官府服役,无论是轮班匠还是住坐匠,人身自由都受到极大限制。服役期间,他们仅能获得微薄的粮饷,难以维持生计。

    有的船工,在寒冬中赤膊赶制漕船,因为工期紧迫,还遭到监工的鞭笞。他辛苦所得的米粮,被官吏扣去三成,妻儿只能靠野菜度日。还有一名老匠,因锯木时失误断了手指,被逐出厂门,无钱医治,最终冻毙街头。

    纤夫的待遇更是差到极点。夏日里,他们肩扛粗绳逆流拉船,背上勒出血痕。一天辛苦劳作只能赚十文钱,仅够买两升糙米。夜间,他们只能宿于河滩的草棚中,蚊虫肆虐,疟疾横行,同行者半数活不过五年。

    由于生存压力巨大,匠户逃亡的现象十分普遍。嘉靖年间,清江浦船厂工匠逃亡率高达 40%。部分工匠还参与了暴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