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5)

加入书签

好不过。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期待,转头看向一直站在一旁沉默不语的贺涵。

    贺涵却敏锐地察觉到祖大寿求援的时机太过巧合。但凡晚一日,他就已经带着秀子营南下扬州了。辽东战事背后,只怕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谋。

    更重要的是,祖大寿的求援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如果现在奔赴辽东战场,一来一回加上战斗的时间,大半年时间都将耗在那里。抄扬州盐商的家事小,他最担心的是大同社趁机进攻中原,而新军却远在千里之外的辽东,到那时只怕赶不上中原大战,后果不堪设想。

    贺涵沉思片刻,上前一步,躬身说道:“陛下,如今朝廷最大的敌人并非女真人,而是大同社。他们在中原地区势力渐长,对朝廷的威胁与日俱增。辽东方面,目前应以稳住战线为主。臣以为,可令祖大寿撤出大凌河,退守锦州,保存实力,以待时机。”

    贺涵的话让崇祯皇帝陷入了沉思。

    是啊,按照他和贺涵原本定下的战略,此时应该南下抄盐商的家,获取更多的钱财,编练更多的新军,以应对大同社的威胁。贺涵要是去了辽东前线,谁来帮他完成这个重要的任务呢?

    崇祯皇帝心中十分纠结。比起教训女真人,他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朝廷的财政问题。如今的大明,局势比历史上更为严峻。

    陕北地区的战乱使得财政收入锐减,十分之一以上的赋税化为乌有。为了抵御大同社,朝廷还得在中原和山西行省囤积重兵。他的老师孙承宗虽然忠心耿耿,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却是个花钱的主。自从去年带领大军驻守在洛阳,整个河南、山西行省的税负被花光不说,大明朝廷还支援了 400万两银子。这孙承宗,简直就是制造了一个新的关宁集团,让朝廷的财政雪上加霜。

    若不是贺涵推行清田政策,让新军的财政支出大为减少,又抄了一些勋贵士绅的家,大明的财政恐怕早就破产了。崇祯皇帝这大半年来之所以能忍受财政亏空,就是因为知道有扬州盐商这个大血包存在,朝廷所有的亏空都能从他们那里填补。

    如果贺涵带着新军去了辽东,朝廷的财政亏空无人填补,他又得继续做那为军饷发愁的“饷帝”,这日子何时是个头啊。

    崇祯皇帝在殿中来回踱步,眼神中透露出犹豫和无奈,一时间难以做出决断。

    侯恂脸上带着一丝冷笑,目光锐利地看向贺函:“贺总兵,听闻新军训练有素,可如今却对与辽东女真人野战之事如此踌躇,莫不是新军竟不敢与女真人一战?若新军连女真人都无法击败,日后又有何底气去对付那关中的大同贼寇?你这新军成立的意义又在哪里?”

    此言一出,乾清宫内议论纷纷。此时的大明朝堂,到了崇祯四年已然形成一种共识:关中的大同贼寇比辽东的女真人战斗力更强,所以朝廷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了中原地区。

    贺函神色淡然说道:“侯大人,非是末将胆怯。只是如今进攻女真人,时机着实不佳。辽东之地,地形复杂,女真人又善骑射,且熟悉当地环境。如今我军尚未完全准备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