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联姻与政治觉悟(3 / 7)
况也的确像刘宗敏说的一样,这条沥青马路上不时有商队越过他们。
姜太公在马车上坐了一段路程之后,很快就觉得这钱花得物有所值。马车行驶得极为平稳,感觉不到一点颠簸,姜太公甚至能安稳地坐在马车上看报纸。
在大同社的范围内,报纸行业异常发达,大大小小的报社有几十家之多。这些报纸各有特色,像《大同社报》,主要用于宣传大同社的政治理念,让民众了解大同社的政策和发展方向。
还有《米脂报》《肤施报》等地方小报,它们聚焦本地的奇闻趣事、民生动态,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此外,还有一些另辟蹊径的报纸,会详细报道地方物价的波动情况,介绍各种新式机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讲述那些新作坊主依靠努力和技术发家致富的故事,这类新闻吸引了不少读者。在这个乱世之中,军事动向备受关注,所以也有专门讲军事的报纸,比如姜太公手中的《军武报》。
姜太公翻开《军武报》,一篇关于朝廷平定奢安之乱始末的文章映入眼帘。文章介绍详实、论据充分,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语言通俗易懂,即便是普通百姓也能轻松读懂。还有关于辽东黄台吉登基始末的报道,以及对西南乱局和辽东虏情的深入讲解,颇有几分民间“up主”深入剖析热点事件的态势。姜太公看得入神,不知不觉就看了三版报纸。
在沥青马路上行驶的确非常,原本他们预估还有两天的路程,现在一日就走完了。
刘宗敏的声音从车外传来:“岳父,肤施城到了。”
姜太公放下报纸,缓缓下了马车,眼前的景象让他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这是肤施城?”
只见大道两旁矗立着一栋栋砖石高楼,这些高楼在阳光的照耀,甚至能反射出光芒,有点晶莹剔透的感觉。
他知道这是装了玻璃,但这也让他很吃惊,玻璃在大明朝一直都是奢侈品,虽然大同社自己建的玻璃厂,把玻璃的价格打下来了,但他还是很难想象,在肤施城玻璃竟然替代了窗户纸的作,沿街的大道上几乎每家都有。
同时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热闹场景丝毫不亚于他年轻时候去过的京城。
他们的车队缓缓地穿街过巷,姜太公好奇地打量着四周。街道上热情的小商贩和伙计们看到他们的马车,纷纷上前招揽生意。
一个卖烤红薯的小贩扯着嗓子喊道:“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炊饼,茶叶蛋!”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
不远处,一个报童挥舞着手中的报纸,大声叫卖:“卖报了,卖报了,大同报,肤施报,重民报,七文钱两份,快来买呀。”
还有一个卖葡萄干的商贩,满脸笑容地招呼着:“西域来的葡萄干,10文一两,童叟无欺。”
眼前这个盛世繁华的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