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联姻与政治觉悟(2 / 7)
大小均匀的规格,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不少。这样平整的道路,一里只怕没有几百两银子都打不住。
刘宗敏点了点头,认真地说道:“修筑这样的沥青马路,一里花费两千两。”
姜老太爷听后,不住地摇头,满脸心疼地说道:“太奢靡了,花两千两银子只为了让道路好走一点,紫禁城的皇帝都没这么奢靡啊。”
刘宗敏笑着解释道:“还是有点好处的,商队都愿意走这种沥青马路。而且不管是铺路,还是碎石的工作,都养活了好些人。都督说这是以商养路,以工代赈。”
大同社从占据延安府开始,最主要的政务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抗旱救灾,努力增加粮食产能;二是扩大就业,平息每个月涌入上万流民造成的动乱。而扩大就业最好的途径就是“铁公基”这三种。
不过,铁路的修建成本太过高昂,大同社暂时修不起,目前只有肤施钢铁厂附近修理了几十里联通铁矿和煤矿的铁包木轨。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在持续进行,延安府十六县都在进行老旧城区改造。
最后就是公路建设了,这个时代的土路徐晨根本看不上眼,而想要修建水泥马路,成本又高得让大同都督府难以承受。同时,水泥的产能勉强只能维持建筑建造的需求,根本无法奢侈地用于铺设水泥道路。
但后世的沥青马路却给了徐晨新的思路。由于都督府拥有永平寨和延川两个石油基地,煤油数量大卖,一直供不应求,但残存下来的沥青则非常难以处理,徐晨就想到了后世铺沥青马路。而让他意外的是,铺设沥青马路的成本居然比水泥马路要低得多,更多的成本集中在人力和碎石方面。而偏偏现在的大同社并不缺人力,所以徐晨干脆决定上马沥青马路的建设项目。
很快,姜老太爷就明白了什么叫以商养路。他们在这沥青马路上走了没几里路,就看到一个关卡矗立在前方。关卡的工作人员走上前来,面无表情地说道:“私人马车 100文钱,马二十文钱,你们一共要交 320文钱。”
姜老太爷听后,一时语塞,原来就这样以商养路,心中暗自感叹这沥青马路背后的运营模式还真是别具一格。
刘宗敏解释道:“在大明朝,修路都是农夫免费修的,但使用的却是商贾,这样权利和义务是不平等的。”
“而我们大同社,没有徭役,修路的都是工匠,不管修路的材料还是人工都要花钱,如果不建收费站的话根本修不起路,现在这多公平,谁受益谁出钱。”
大同社内部的政策都有详细的说明,下发给各个社员,这既是为了凝聚共识,也是一种政治教育,提升社员的内部政治觉悟。
姜让道:“费用如此高昂,只怕没有商队愿意走吧。”
刘宗敏摇头道:“恰恰相反,这段到肤施的沥青马路商队最愿意走,走这条路能节省一半的时间,比起过路费相对能节省更多的钱。”
而路上的情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