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 7)
nbsp; 李文兵苦笑着叹了口气,说道:“先生,现在的形势不容乐观啊。整个关中地区都在抹黑我们大同社。特别是 3月的那次哭庙事件之后,延安府外的读书人已经开始排斥我们了。很多原本有意向的人,现在都对我们避而远之。”
徐晨却神色坦然,轻轻一笑道:“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不愿意加入,那是他们的选择。我们也不必强求。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辛苦一些,加班加点编辑户籍。同时,加大力度培养自己的人才,这些人不想加入大同社,我大同社还不稀罕收留这些迂腐之辈。”
李文斌所说的哭庙事件,是大同社推行分田分地政策以来,矛盾集中爆发的一个典型事件。
在大明,能读得起书的家庭,最次也是自耕农。像那些举人、进士,哪怕在未考中之前一无所有,但只要考上举人,就会有大量的人带着自家的地契前来投献,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会迅速提升。
大同社推行的均田政策,无疑触动了这些人的利益。而那些与明朝有关系的官员士大夫阶级,知道大同社的行为等同于造反,纷纷带领全家老小逃离了延安府。
而那些次一等的家族,没有选择逃离。然而,等待他们的是自家田地被分,经济地位一落千丈,政治地位也随之消失殆尽。这些家族中的读书人,心中自然充满了不服气。
他们年轻气盛,又认为大同社也是读书人结社,即便造反也不会对同为读书人的他们动手。
于是,在 3月份的时候,12位举人出身的读书人,带着几百号秀才和童生,气势汹汹地跑到文庙。他们抱着孔夫子的牌位,痛哭流涕,尽情发泄着心中的怨恨和牢骚,企图通过这种方式造成舆论轰动,倒逼大同社恢复他们原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当时,徐晨并不在肤施县。刘永和李文兵得知此事后,立刻召集大同社的核心成员商议如何应对这一棘手的局面。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李文兵做出决定:以读书人对付读书人,秉持以武德服人的原则来处理此事。
随后,李文斌带领 200多大同社成员,整齐地结成阵列,直接冲进了文庙。对着那些正在哭闹的儒生们,进行了毫不留情交流,大同社的读书人都是打过灰,上过战场的,战斗力自然不是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可比,一时间文庙内哀嚎连连。
冲突结束后,李文斌大声向这些人宣告:“比文的,大家可以在论战场所堂堂正正地论战;比武的,大家就凭拳头说话。我们大同社最喜欢以德服人,不管是文斗还是武斗,都能让人心服口服。”
这一事件让整个延安府都为之轰动。毕竟大家都是读书人,士林对此虽不好过多指责大同社以武力镇压那些哭庙的士子,但还是忍不住发牢骚,说大同社的读书人论战用拳头实在是太过于野蛮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