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谈判(3 / 3)
的经验,我们当然重视。在特定情况下,不排除会征询你的意见。但必须是在明确规则和监管之下,而非基于你对旧部的私人影响力。我们希望建立的是一种制度化、可持续的合作,而非依赖某个人的特殊关系。”
李振国此时适时插话,扮演着调和者的角色:“陆先生,柳科长的意思并非完全否定你的作用。合并的具体细节,包括过渡期安排、人员安置、乃至你个人未来的角色定位,都可以进一步商讨。但基本原则是明确的:确保绝对可靠,消除隐患。”
陆鑫听出了其中的微妙差别。
柳青薇强调原则的不可动摇,而李振国则暗示细节可谈。
这或许正是对方谈判的策略组合:一个红脸,一个白脸。
“我理解原则的重要性。”陆鑫点了点头,“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基于这些原则,探讨一个更具建设性的方案?
例如,在确保最终指挥权和审计权归属贵方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考虑一个过渡期?
允许原核心团队在监督下继续负责一段时间的具体业务,以保持运营的稳定性和特殊性?
同时,建立一种机制,使我的经验能够以更结构化、更可控的方式为贵方提供服务,而非完全隔绝?”
他提出了一个 counter-offer(反提议),既承认了对方的核心关切(控制权),又试图为自己和团队争取一定的缓冲空间和参与度。
柳青薇没有立刻回答,她低头翻看了一下文件,似乎在进行权衡。
临时会议室(客厅)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空气仿佛凝固,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噪音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这场谈判,才刚刚开始。
双方都在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对方的底线和真实意图,每一个用词,每一个态度,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局。
陆鑫知道,他面对的不仅是柳青薇和李振国,更是他们身后所代表的庞大体系。
他必须拿出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才能在这看似必输的棋局中,找到一丝生机,甚至是将来的主动权。
而柳青薇那看似苛刻的开场,究竟是一种策略,还是最终的目标,答案或许就隐藏在这接下来的交锋之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