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自主试点与互助公棚(3 / 3)

加入书签

%建筑被毁。中华总会馆在此设立“第一互助工棚区”,容纳约500户家庭,约2000人,其运作模式最具代表性:

由六大公司之一的“广府会馆”牵头,联合杂货行、餐馆行组成管理委员会。保留了原唐人街的“骑楼”结构,部分未完全烧毁的二楼走廊被加固为公共走廊,工棚沿走廊排列,形成“半封闭社区”。设立“华童学校”,用废墟中的木板搭课桌,由留美华侨教师授课。开设“妇女工坊”缝补衣物、编织竹篮,成品出售换取收入。1907年,随着永久重建启动,都板街工棚区逐步拆除,原址重建了更坚固的砖石建筑,成为唐人街复兴的起点。

1906年旧金山华人互助工棚的运作,展现了底层社区在灾难中的“自组织能力”:通过保留宗祠、行会馆等传统空间和祭祀、教育等习俗,抵御了主流社会的文化同化;通过资源循环(废墟回收)、跨洋网络(侨批援助)和劳动互助,突破了外部资源的限制;通过明确的规则与集体行动,将“弱势群体”转化为“命运共同体”,为现代社区的灾害应对提供了“非官方自治”的范本。

正如当时《旧金山纪事报》(虽带有偏见)所记载:“华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废墟上建起了比白人社区更有序的临时家园——他们不需要慈善,只需要团结。”这种“互助工棚”模式,本质上是华人社区用传统智慧与集体力量书写的“灾后生存教科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