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自主试点与互助公棚(2 / 3)

加入书签

盾调解。

互助工棚的建材与资金主要依赖内部挖潜与海外支持:

华人社区组织“清墟队”,从被毁的唐人街废墟中回收可用材料:将烧焦但未断裂的房梁、门窗框等经简单处理后用作工棚框架;将烧变形的铁皮、铜器熔铸成钉子、挂钩;破碎的砖石铺地防潮、破损的家具拆解为支撑结构;

旧金山华人通过侨批(海外华工汇款)联系美洲、澳洲的华人社群,发起“捐资建棚”运动。例如:古巴华人社团捐赠了200箱铁钉与防水布;加拿大温哥华中华会馆汇款5000美元(当时约合后世15万美元)用于购买木材;澳大利亚墨尔本华商捐赠了成捆的竹席用于临时遮雨。

无家可归的家庭通过参与工棚搭建换取“工分”,工分可兑换口粮、工具或优先选择工棚位置。例如:

成年男性负责搬运、搭建,每日计10工分;

妇女负责整理材料、后勤,每日计8工分;

儿童捡拾碎木、传递工具,每日计5工分。

当时的工棚选址考虑了三个条件:

靠近未被污染的溪流或公共水井,如旧金山湾沿岸的淡水井;

远离易燃物如未清理的木料堆、山体滑坡区;

尽量靠近原唐人街核心区,如都板街、干尼街,保留社区文化地标如天后庙、宗亲会馆。

搭建技术以“因地制宜、快速实用”为原则:

以回收木材为框架,用竹篱笆或铁皮做围挡,顶部覆盖防水布或烧焦的木板防雨;

工棚呈“梳式排列”,每排5-8间,间距2米通风,公共区域如厨房、厕所、洗衣处集中设置;

地面铺碎砖或木板防潮,墙角堆放沙袋防火,每间工棚门口挂“xx行会\/宗亲会”的标识,强化归属感。

日常管理采用“公约约束+服务复合”。互助工棚不仅是住所,更是灾后社区的“微型治理中心”,管理规则通过《工棚公约》明确,由中华总会馆颁布,各户签字遵守:

口粮由“膳食委员会”统一采购,大米、咸菜为主,按家庭人口分配,儿童多者额外补贴;

工具如铁锹、斧头等登记造册,损坏需赔偿,用劳动抵偿;

设立“卫生队”,妇女为主,每日清理垃圾、用石灰水消毒;

厕所设“轮值清洁员”,粪便集中处理,避免污染水源。

青壮年组成“护棚队”,每晚巡逻,防止盗窃。灾后物资短缺,曾发生白人小偷潜入工棚事件;

与旧金山警察局协商,设立“华人事务联络官”减少冲突;

恢复宗亲会馆的祭祀活动,如天后诞,组织儿童学习《三字经》;

设立“调解室”,由乡绅主持,解决家庭纠纷,如财产分配争议。

互助工棚的运作不仅是内部互助,更是对主流社会歧视的反抗。旧金山当局曾试图以“卫生隐患”、“火灾风险”为由拆除工棚,中华总会馆联合律师团援引《加州宪法》“私有财产保护条款”,华人虽无投票权,但拥有财产权。最终迫使政府承认工棚的“临时合法性”,并同意提供少量消防设备支持。

白人慈善机构虽提供少量援助,如旧金山救济委员会捐赠面粉,但要求华人“分散居住”以“融入主流”。华人社区明确拒绝,强调“互助工棚是保护文化认同的必要空间”,并通过媒体发声,如《中西日报》,争取舆论支持。

工棚区逐渐成为灾后经济的萌芽地。洗衣行在工棚旁支起临时洗衣摊,利用废墟中的铁锅烧水;小商贩在工棚区摆摊售卖从墨西哥走私入境的罐头、火柴;华人医生开设“工棚诊所”,用传统草药+简单西药治病。

典型案例如都板街工棚区的运作。都板街(dupontStreet,后世格兰特大道)是唐人街核心区,地震后90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