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棺启无物悟世道(2 / 4)
获。
看着眼前古人留下的痕迹,陶制品还在,人却在这黑色泥土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江春生突然想起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离楚纪南城遗址不远的凤凰山发掘了168号汉墓。曾发掘出一具西汉古尸,保存完好,出土时全身皮肤仍有弹性,肌肉组织柔软,关节还可轻微活动,甚至部分内脏器官都结构清晰。这就是古代穷人与有权势富贵人的差别啊。
江春生忍不住对于永斌感叹道:“穷人生前生活艰苦,死后也消失得快。富人生前丰衣足食,死后还想尽一切办法以求千古不朽。人的世界真是复杂,物质和精神可以永存,但肉身,原本就是从虚无中来,又回到虚无中去。人生百年,草木一秋!百年过后,世界依旧,而每个人给世界留下了的东西都不一样。”
于永斌点点头,接着说:“是啊,老百姓一辈子辛苦劳作,能留下几件陶器已属不易。而那些王侯将相,不仅陵墓宏伟,陪葬品丰富,甚至还想方设法保存遗体,期望到了地下,甚至来世,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胡文插话道:“我听说那些贵族墓葬里常有玉器、青铜器,甚至还有乐器和车马坑。”
“没错,”范队长接过话头,“等级越高,陪葬品越丰富。有的贵族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上还刻有铭文,记录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迹,这对我们研究历史有极大价值。”
“而平民百姓的墓葬,”范队长指了指刚发掘完的墓穴,“就像这个,几件日常用的陶器,几个粗糙的木雕,就是全部了。连棺木都是普通木材,不像贵族用的是楠木或梓木。”
刘平好奇地问:“那为什么刚才小王要把那颗牙齿按进墓壁里呢?”
范队长解释道:“这是考古行当的一种传统做法。我们认为,即便是微不足道的遗骸,也应当尊重。既然无法原址保护,就让它归于土中,不再打扰。那颗牙齿是墓主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物质存在,我们让它回归大地,是对死者的基本尊重。”
江春生恍然大悟,同时对考古工作者肃然起敬。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古人的尊重之情。
太阳已经开始西沉,今天的发掘工作告一段落。考古队员们开始收拾工具,记录今天的发现。尽管这个平民墓葬没有出土什么有价值的文物,但他们仍然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测量每一个尺寸,绘制墓穴的平面图和剖面图。
范队长对于永斌说:“于村长,谢谢你们今天的帮忙。明天我们继续发掘第二个墓穴,可能还需要村民帮忙。”
于永斌连连点头:“没问题,范队长随时吩咐就是。”
江春生、于永斌、胡文和刘平四人离开墓区,回到土场西边的石灰土施工区域。这里的忙碌与墓区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拉运石灰土的拖拉机一台接一台地驶入土场,装满土后又轰鸣着驶出。石勇的装载机在土堆与车队之间来回穿梭,扬起阵阵尘土。
空气中的石灰味刺激着人的鼻腔。几十个民工正在筛土,铁锹与筛子碰撞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杨成新的推土机仍在努力地翻拌石灰土,虽然效率不如装载机,但效率也不低。
江春生看了看现场的土方量,估计还够运输一天。他决定跟车去路上看看,找技术员黄家国问问今天过后还需要多少方石灰土。
“于老哥,我打算跟车去路上看看,土够不够用,你要一起去吗?”江春生问道。
“你准备怎么过去啊?”于永斌关心的问道。
“我坐他们拉土的拖拉机过去。”江春生回应。
“坐拖拉机颠死了,我开车送你过去一趟吧。”于永斌热情的说道。
“你要没有其它事,那就辛苦你跑一趟了。”江春生不再客气。
江春生转身问胡文和刘平要不要一起,他们表示要留在工地,继续看着石灰土的拌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