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格物论(1 / 2)

加入书签

郑珏的《驳奇技淫巧论》如同投入士林静湖的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尚未平复,王审知的回应便以更加磅礴的气势席卷而来——《格物论》正式颁布。

这篇由王审知口述核心、陈褚执笔润色的雄文,不再是简单的辩驳,而是一篇系统阐述其执政理念、充满战斗气息的新学派宣言。

陈褚不愧是文章大家,他将王审知的思想巧妙融入传统儒家话语体系,使得《格物论》既具理论深度,又易于传播。

文章开篇并不直接攻击郑珏,而是从“格物致知”

这一儒家经典命题出,追本溯源:

“《大学》云:‘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然则格物为何?昔者圣人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制舟车以济不通,立宫室以避群害,定历法以授农时,尝百草以疗民疾。

此非格物乎?非致用乎?”

这一段,将古代圣王的明创造都归功于“格物”

,瞬间将“格物”

的地位从“末技”

提升到了与圣人功业等同的高度,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

接着,文章笔锋一转,直指现实:

“今有迂腐之辈,坐而论道,空谈性理,视格物致用为奇技淫巧。

试问:若无良匠格物造犁,天下饥馑何以解?若无巧工格物筑城,家国安危何以系?若无智者格物研医,百姓疾苦何以除?彼辈饱食终日,不识稼穑之艰,不闻刀兵之险,徒以清谈误国,岂非背离圣人之本意耶?”

这已是指着鼻子批评那些空谈误国的保守派了。

文章随后进入核心论证部分:

一、释“格物”

新义:明确提出“格物”

非仅穷究一草一木之理,更在于“推究事物之规律,化为利民之实绩”

将“格物”

与“致用”

紧密相连,强调其目的在于强国富民。

二、辩“技巧”

与“仁德”

:“或曰:利器愈锋,杀孽愈重。

此言大谬!

器无善恶,在乎用之者心。

仁者持利器,可御外侮,保境安民;暴者持钝器,亦能虐杀,为祸乡里。

故当修者,用器者之仁心,而非废天下之利器。

若无霹雳手段,何显菩萨心肠?以战止战,以武卫仁,方为真仁政!”

三、论“新学”

与“人才”

:“士农工商,皆为国本。

让工匠通文理,其技可精益求精;让士子知实务,其政能切中肯綮。

广开才路,唯才是举,使野无遗贤,国无旷土,此乃盛世之基,非乱序之本。

若固守门第,使贤能埋没,才是真正祸国殃民!”

四、立“实效”

为准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评判政令优劣,不当以是否符合某家故纸为准,而当观其是否增户口、丰仓廪、强甲兵、利民生。

泉州之变,流民得所,商旅繁盛,军容整肃,此乃格物致用之效,天地可鉴,民心可证!”

文章最后,气势达到高潮:

“故曰:格物之理,即是天理;利民之器,方为神器!

吾辈当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不以空谈为能,而以实干为要。

使格物之光,照亮民生之多艰;以致用之帆,航向富强之彼岸!

此志此心,天日可表!”

《格物论》的布,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又浇了一瓢热水,瞬间引了更大的反响。

官方渠道将其大量刊印,分至各级官府、军营乃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