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陈褚的转向(2 / 3)
些思路,将受灾户按坊、按情况分类编号,建立档案,放物资时登记签收,避免重复和遗漏,也便于后续核查。
虽繁琐些,但清晰可控。”
“好!
学以致用,方能进步。”
王审知赞许道,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了些,“元亮兄,如今外界风雨欲来,郑公等人,依仗‘正统’‘礼法’,攻讦我等新政,蛊惑人心。
舆论场上,我们需有能与之抗衡的声音。
我那篇文章,虽已散,但终究是个人之言,需要更有分量的人物,从学理、从道统的角度,予以回应和阐。”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陈褚:“元亮兄学养深厚,昔日亦曾对格物之学心存疑虑,如今亲眼所见,亲身所历,当有不同感悟。
不知兄台可愿执笔,撰文系统阐述这‘新学’与‘旧理’之辨,阐明我等所为,非是离经叛道,实是继往开来,践行圣人之志?”
这便是王审知抛出的橄榄枝,也是他对陈褚立场的最终试探。
他希望陈褚不仅能做事,更要在思想战场上,公开地、明确地站在自己这一边。
陈褚闻言,并未立刻回答。
他沉默了片刻,目光扫过案头那卷记录着活人数字的疫病防治总结,又望向窗外熙攘的街市,最终,他深吸一口气,对着王审知深深一揖,语气坚定而清晰:
“大人,往日陈褚拘泥章句,不识时务,对大人新政多有不解乃至非议。
然数年所见,瘟疫防治、农工兴盛、商路通达,桩桩件件,皆是利民实绩,胜过空谈万倍!
格物之理,确能致用;利民之政,方为大道!”
他直起身,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郑公等人,抱残守缺,以古非今,其言虽辩,其行实误国!
褚不才,愿效绵薄之力,撰文驳斥谬论,阐扬新学!
非为阿附大人,实乃为天下苍生计,为福建前途计!
这‘新旧之辨’的第一篇文章,便从这‘防疫活人’与‘巫祝误事’的对比写起,让事实说话!”
听到陈褚这番掷地有声的表态,王审知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他知道,自己得到了一位真正理解并认同自己理念的重量级谋士,这远比多赢得几场军事冲突更为重要。
“好!
有元亮兄此言,我心中大定!”
王审知用力拍了拍陈褚的肩膀,“文章不必急于求成,务必论据扎实,逻辑严密。
我们要的,不是一时口舌之快,而是要在士林心中,播下求真务实的种子。”
“褚明白。”
陈褚郑重应下,随即又道,“此外,褚以为,对抗郑珏之流,不能仅靠被动反驳。
我们可主动出击,将大人治下的各项政绩,尤其是关乎民生的具体案例,编撰成册,名为《闽政纪要》,分各级官员及有志士子学习。
同时,可在闽学学堂增设‘时务策论’科,引导士子关注现实问题,探讨解决之道,从根子上培养新学人才。”
王审知眼中一亮:“此计大善!
元亮兄思虑周详,就按此办理!
《闽政纪要》的编撰,由你总领。
时务策论科,也尽快纳入学堂章程。”
离开了安抚司,王审知心情舒畅了不少。
陈褚的彻底转向,意味着他不仅赢得了军队和民众,也开始在士大夫阶层中打开缺口。
郑珏所依仗的“道统”
壁垒,并非铁板一块。
然而,就在王审知以为暂时稳住阵脚时,张渠带来了一个紧急消息:根据边境细作传回的情报,南汉军队近期调动频繁,似乎在边境地区集结,有试探进攻的迹象。
同时,泉州城内,关于王潮已死、王审知秘不丧、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