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一碗粥换一条路收一份心(1 / 4)
王审知应对郑珏舆论攻势的策略,如同春雨般悄无声息地开始渗透。
陈褚物色的几位寒门士子,本就对僵化保守的士族阶层心存不满,又亲眼见过新农具、新政策带来的益处,笔下自有真情实感。
几篇语言质朴却生动鲜活的小故事和歌谣很快创作出来,经由市井说书人和孩童之口,在茶肆坊间慢慢流传开来。
“说那东门外的老农张,往年春耕愁断肠。
自从用了王家犁,一人一牛一天犁了二亩良田还不慌……”
“南街赵氏染布坊,新法省料色更亮,买卖兴隆笑开颜,多赚银钱孝爹娘……”
“防疫十条记心间,沸水石灰保平安,去岁瘟神横行时,我家安然度难关……”
这些俚俗之语,登不上清漪园那般大雅之堂,却像带着钩子,牢牢抓住了底层百姓的耳朵和心。
他们或许听不懂郑祭酒高深的“义利之辨”
,但他们听得懂谁让自己吃饱了饭,谁让自己少生了病,谁让自己多赚了钱。
一种微妙的变化在民间慢慢滋生,对于那位“善巧思”
的王司马,市井小民们多了几分好奇,甚至是一丝隐晦的好感。
郑珏自然也听到了这些“靡靡之音”
,对此嗤之以鼻,斥为“蛊惑人心的小道”
,继续在士子圈层中巩固着他的“正道”
旗帜。
双方仿佛在两个平行的世界里声,暂时并未爆直接的冲突。
王审知并未沉浸于这舆论的暗战,他有更紧迫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泉州城内外,随着战乱稍歇和消息扩散,汇聚而来的流民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增多。
他们拖家带口,面黄肌瘦,蜷缩在城墙根、破庙里,眼巴巴地望着这座似乎能带来希望,却又将他们拒之门外的城市。
每日消耗的施粥粮米不是小数目,更重要的是,大量无所事事的青壮流民聚集,本身就是巨大的治安隐患。
豪强们冷眼旁观,甚至私下散布流言,说这些流民是引来盗匪和瘟疫的根源,巴不得王审知将他们驱赶了事。
这一日,王审知与王潮一同巡视城防,望着城外连绵简陋的窝棚,和那些在寒风中瑟瑟抖的身影,王潮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明远,如此下去不是办法。”
王潮沉声道,语气中带着武将特有的务实和一丝不耐,“每日耗粮甚巨,且这些人聚在此处,一旦生乱,顷刻间便是大祸!
依我之见,还是应当放些路费粮米,将他们遣散回乡,或是驱往他处。”
这是乱世中处理流民最常见,也最直接的方式。
王审知却缓缓摇头,目光扫过那些麻木而绝望的脸庞,其中甚至有不少半大的孩子:“兄长,他们若有乡可回,有路可走,又何必颠沛流离至此?强行驱散,不过是让他们换个地方饿死,或逼其为盗,于他处生乱而已。
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结下仇怨,散播恐慌,坏了我军名声。”
“那难道就任由他们在此坐吃山空?”
王潮反问道,“粮草从何而来?治安如何保障?”
“兄长,此非耗粮,实乃投资。”
王审知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王潮,语气坚定而富有说服力,“今日予一粥,明日或可得一卒、一匠、一农。
其心若归附,则我军根基永固!”
他伸手指着城外广袤却略显荒芜的土地和年久失修的道路渠堰:“兄长请看,泉州战后,百废待兴。
城外良田因渠堰失修而灌溉不足,通往各乡各码头的道路泥泞难行,城墙多处需加固,港口需疏浚清理……这些,哪一样不需要大量人力?而我们眼前,最不缺的就是人力!”
王潮的目光随着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