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正礼之声刺耳之言(1 / 4)
泉州刺史府内那场暗流涌动的政务会议,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涟漪虽不剧烈,却一圈圈地荡开,悄然改变着水下的生态。
以林仁达为的地方豪强们,表面应承着“整理旧籍”
、“尽力报备”
,私下里却互通声气,打定了主意要将这“清查”
之事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他们坚信,时间站在他们这边,这些外来的武夫,终究会被泉州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同化,或是因不得其门而入而焦躁失策。
王审知对此心知肚明。
他并未急于催促,反而显得极有耐心。
度支司的人员开始接收和整理州衙户曹移交过来的、残缺不全且明显陈旧的册籍,工作琐碎而缓慢,仿佛真的接受了“从长计议”
的安排。
王审知则似乎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安抚流民、恢复市集、巡视港口等显而易见的民生事务上,一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姿态。
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帷幕之下,另一股针对王审知的力量,却选择在此时出了第一声尖锐而刺耳的鸣镝。
这日,泉州城内一处颇负盛名的园林——“清漪园”
中,正举办一场士子文会。
此乃原泉州文坛的雅集传统,战乱中断已久,如今由几位颇有声望的耆老起重开,意在重振文风,亦是士林阶层在新统治者面前一次小心翼翼的集体亮相。
园内曲水流觞,竹影婆娑。
丝竹声悠扬,文人墨客们或吟哦唱和,或挥毫泼墨,或高谈阔论,试图重现往日承平年代的风雅。
原泉州衙门的文官、本地的书香门第、乃至一些颇有才名的寒门士子,大多汇聚于此。
气氛看似风雅和谐,但许多人的目光却不时瞥向入口处,带着几分期待,又带着几分审视——他们听闻,新任的泉州司马、那位以“奇巧”
闻名的王参军,或许会受邀前来。
王审知确实收到了请柬,但他正忙于与阿卜杜拉商讨第一批外销瓷器的样式和定价,只派了陈褚作为代表前来观礼,以示对本地文教的尊重。
陈褚的到场,虽也引起了一些注意,但终究让许多想亲眼看看王审知是何等人物的人略感失望。
文会进行到一半,酒酣耳热之际,一个清癯而挺拔的身影站了起来,走到了水榭中央。
此人正是郑珏。
他今日特意穿了一身半旧的儒袍,头戴方巾,衣着朴素,却更衬得他面容肃穆,气度凛然。
他先是向四周拱了拱手,朗声道:“诸位同道,今日盛会,重现雅音,老夫见之,心甚慰之。
可见礼乐文章,乃我华夏之根脉,虽经离乱,终不绝于缕。”
开场白赢得了在场士子的一致赞同和掌声。
但紧接着,郑珏话锋一转,声音陡然变得沉痛而激昂:“然,观今日之世风,老夫心中亦不免忧惧忡忡!
我中华圣道,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义轻利,尊王道而贱霸道。
可如今,却有一股歪风邪气,正在滋长蔓延,竟将‘工巧’、‘匠作’之事,抬至高堂,与圣贤文章相提并论,甚至凌驾于其上!
此实乃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水榭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郑珏身上。
陈褚微微皱起了眉头,预感到了什么。
郑珏痛心疾,继续道:“更有甚者,竟引入海外蛮夷之奇技淫巧,美其名曰‘格物致知’、‘利国利民’!
殊不知,器物之利,终是小道,沉迷于此,只会使人心浮躁,追逐利益,忘却仁义根本!
长此以往,人人趋利若鹜,士子不读圣贤书,农夫不事耕种,工匠竞相奇巧,国将不国,礼崩乐坏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