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星火已燃(1 / 3)
夏末的南风吹过南剑州城头,带着稻禾抽穗的微腥和泥土蒸腾的燥热。
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兵变和紧随其后的退敌之战,已过去月余。
城墙上修补的痕迹犹在,但守城士卒的精神面貌已焕然一新,盔甲鲜明,眼神锐利,巡逻的脚步沉稳而有力。
城内更是景象大变。
街道整洁,市集喧闹,新开的店铺门口挂着幌子,伙计吆喝声此起彼伏。
通往四乡的道路上,牛车、独轮车往来不绝,满载着粮食、柴薪或是新烧制的砖瓦。
田野里,稻浪泛黄,虽然远未到丰收时节,但那勃勃生机已足以让历经战乱的人们看到希望。
格物堂内,气氛热烈。
赵革带着几个徒弟,正围着一架刚刚试验成功的曲辕犁模型争论不休。
一个徒弟认为犁评的卡榫还能更精巧,另一个则觉得犁铧的角度仍需调整以更适合本地土质。
旁边,李弩手正对着一张画满箭簇、弓臂结构图的皮纸比划,和几个老军汉争得面红耳赤。
而在另一角,军医和几位老者则在认真整理、核对防疫条陈,试图用最浅显的语言记录下来。
这里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有对“更好”
的执着追求。
《劝农令》与《兴工令》的颁布,如同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扩散到了每一个角落。
减税和贷种的实惠,让农户放下了最大的心事,精心侍弄田地;以工代赈兴修的水利沟渠,已经开始挥灌溉作用;匠户考核和赏格制度,则极大地激了工匠的创造热情,不断有小的改良被报送到格物堂,虽然大多只是些省力把手、加固榫头之类的小玩意,但那种积极参与、渴望被认可的氛围,却是前所未有的。
流民们大多得到了安置,或是分田耕种,或是进入官营工坊,或是补入辅兵队伍,脸上不再是麻木和绝望,而是有了安身立命的踏实感。
整个南剑州,仿佛一架刚刚经过大修的机器,虽然部件尚新,磨合未久,却已经咔咔作响地运转起来,散出强劲的活力。
王审知站在修缮一新的刺史府望楼上,俯瞰着这座渐渐复苏的城市。
他肩头的伤疤仍在阴雨天隐隐作痛,但更深处,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这是他运用来自未来的知识和理念,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亲手播下的种子,如今已然破土而出,绽露出稚嫩却充满希望的绿芽。
兄长王潮的信任与放权,是他能够推行这一切的基础。
而他也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回报了这份信任。
度支司清晰的账目显示,虽然支出巨大,但潜在的收益和社会的稳定,远付出。
军队经过整编和赏罚分明,战斗力不降反升,对王氏兄弟的忠诚度空前高涨。
当然,并非没有杂音。
郑珏及其代表的旧文官体系,虽然表面上接受了新秩序,但私下里的不满和抵触从未停止。
他们无法公然反对那些深得民心的政策,便转而攻击其“不合古制”
、“重利轻义”
,甚至在士子中间散布“王道沦丧,霸道盛行”
的论调。
王审知对此心知肚明,但他并不急于一时。
他知道,思想的转变需要时间,更需要事实的不断教育。
只要大局稳定,民生持续改善,这些杂音终将渐渐微弱。
“参军,将军请您过去一趟。”
阿福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王审知点点头,走下望楼。
他知道兄长为何找他。
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和准备,下一步的战略方向,是时候确定了。
书房内,王潮正对着一幅巨大的福建地图凝神沉思。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