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工匠老赵(2 / 4)
正是这个道理!”
两人之间的气氛瞬间变了。
从最初的上下级命令与执行,变成了某种程度上对等技术难题的探讨。
王审知尊重赵掌案的经验和手感,赵掌案也开始欣赏王审知那种跳出传统框架的思维方式和一点就通的悟性。
“赵掌案,”
王审知看着老匠人那双布满老茧和伤痕的手,忽然郑重道,“此番再造,可否请您全力助我?您掌工艺,我提供想法,你我二人合力,必能成事!
所需一切,我来向大帅陈情!”
赵掌案看着王审知眼中毫无作伪的信任和期待,又低头看了看那堆失败的木头,心中一股沉寂多年的工匠热血竟慢慢涌了上来。
他一生打造无数器物,大多循规蹈矩,何曾有机会参与此等新奇之物的创造与改进?
他深吸一口气,重重抱拳,用了更正式的称呼:“若参军信得过老夫这双粗手,赵革愿效犬马之劳!”
王审知这才知道,这位沉默寡言的老掌案,名叫赵革。
“赵师傅!”
王审知也改了口,伸手扶起他,“不是效劳,是请你与我一同做成此事!
事成之后,你居功!”
从“赵掌案”
到“赵师傅”
,一声称呼的改变,悄然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一种基于共同目标和相互欣赏的奇特友谊,在这堆失败的木头旁开始萌芽。
接下来的两天,王审知几乎泡在了工匠营区。
中军大帐的晨议一结束,他便立刻赶来。
他没有再指手画脚,而是真正以一个学徒和合作者的姿态,与赵革以及他挑选的几个得力徒弟一起工作。
他不再空谈理论,而是拿着炭笔在木板地上画图,与赵革讨论每一个细节的改进:轮毂的厚度、辐条的倾斜角度、车辕的弯曲弧度、承重平台的最佳高度……赵革则凭着数十年的经验,指出哪些设计过于理想化,哪些地方可以加固,哪种木材更适合哪个部件。
两人之间的交流,常常需要连比划带猜。
王审知尽力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词汇去解释“重心”
、“杠杆”
、“受力分布”
;赵革则用“吃劲”
、“顺溜”
、“兜得住”
等质朴的工匠行话回应。
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又因一个难题的解决而抚掌大笑。
阿福跟在身边,看着自家三郎挽起袖子,满手木屑油污,和工匠们混在一起敲敲打打,时而困惑,时而敬佩。
他负责跑腿传话,递送工具,也渐渐被这种专注的氛围所感染。
王审知还带来了那本被他翻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复刻件中的零星记忆,尝试提出一些“新奇”
的改进:比如在车轮外缘包裹一层薄铁皮增加耐磨性(被赵革以成本太高且铁皮易锈为由暂时搁置);又比如建议在车轴处设计一个简单的油脂润滑槽(这个想法得到了赵革的大力赞赏并立刻实践)。
工匠营的其他匠人,从最初的好奇围观,到后来的默默关注,最后甚至有人开始主动提出建议。
一种不同于军营森严等级的技术研讨氛围,在这个角落里慢慢滋生。
张队正又来过一次,本想再嘲讽几句,但看到王审知和赵革全身心投入、周围工匠们神色认真的场面,那风凉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哼了一声悻悻离去。
郑珏那边似乎也听到了风声,但这次没有立刻声,或许在等待着第二次、更彻底的失败。
王潮也私下派人来问过进展,王审知只回了一句:“兄长放心,此次必有所不同。”
第二辆独轮车的原型,在所有人的努力下,终于即将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