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郑珏的文战(1 / 2)

加入书签

“闽学学堂”

的朗朗读书声犹在耳畔,南部边境的烽火却已迫不及待地灼痛了福建的神经。

就在王审知全力应对南汉军事威胁,调兵遣将、督运粮草之际,另一条战线上的硝烟也悄然弥漫开来——郑珏的“文战”

开始了。

闭门“思过”

的郑珏,并未真正偃旗息鼓。

他像一头潜伏在洞窟中的老狐,敏锐地抓住了王审知因外敌压境而无暇他顾的时机,亮出了他最为擅长的武器——笔墨文章。

一篇由他亲笔撰写的雄文《驳奇技淫巧论》,经过其门下弟子精心抄录,如同无数带着毒刺的种子,迅在福建各州县的士林圈子中散播开来。

这篇文章,引经据典,文采斐然,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其核心论点犀利而毒辣:

其一,追本溯源,斥“格物”

为末道。

文章开篇便高屋建瓴,论述儒家正道在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格物”

仅是起始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明心见性,体悟天理人伦。

王审知所为,乃是舍本逐末,将“格物”

狭隘化为钻研器物技巧,实乃买椟还珠,背离圣贤真义。

其二,危言耸听,论“技巧”

乱人心。

文章声称,过度追求工巧技艺,会使人沉溺于物质利益,滋生投机取巧之心,泯灭仁义廉耻之念。

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工匠趋利,商贾奸猾,士卒贪功,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将崩塌殆尽。

其三,上纲上线,斥“新学”

毁纲常。

郑珏将矛头直指“闽学学堂”

,痛心疾地指出,让工匠、农夫子弟习文演数,混淆士农工商之别,是破坏千百年来的社会秩序和伦理纲常,乃取乱之道。

他质问:“若工匠之子亦可习圣贤书,则士子十年寒窗意义何在?尊卑贵贱之序何存?”

其四,借古讽今,预言“新政”

必亡。

文章最后,郑珏列举历史上诸如秦始皇重用方士、隋炀帝穷奢极欲等典故,暗示王审知重用匠贾、追求奇巧、不修仁政,与那些亡国之君的行径颇有相似之处,预言其新政虽能逞一时之强,终将因失却“道统”

而败亡。

这篇《驳奇技淫巧论》,以其深厚的儒学功底和犀利的辩驳,在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中引起了巨大共鸣。

许多原本就对新政心存疑虑、或因利益受损而心怀不满的士子官员,如获至宝,纷纷传抄、诵读、议论。

茶楼酒肆、诗会文社中,抨击“格物致用”

为“舍本逐末”

、“败坏人心”

的声音陡然增多,形成了一股不小的舆论逆流。

甚至连一些正在前线备战的军中文职官员,也受到了影响,对王审知的重工政策产生了动摇。

“大人,郑珏此文,流毒甚广!”

陈褚拿着一份抄录的文章,面色凝重地向王审知汇报,“许多士子受其蛊惑,对天工院、闽学学堂非议日增。

长此以往,恐动摇新政根基,亦影响军中士气啊!”

陈褚自己就是士人出身,深知这种理论攻击在特定圈子里的杀伤力。

王审知接过文章,快浏览了一遍,脸上并未露出太多意外或愤怒,反而冷笑一声:“郑公到底是忍不住了。

兵戎未见,檄文先至。

他这是想乱我军心、民心,从内部瓦解我们。”

李尤在一旁怒道:“这老匹夫,就会耍笔杆子!

待我派兵去封了他的门,看他还怎么嚼舌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