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积势待时(1 / 3)
陈褚深深吸了一口气,为王审知这番立足于大势的精准判断所折服:“王爷深谋远虑,臣等不及。如此一来,我福建可进可退,立于不败之地。”
王审知转过身,望着窗外。南方的天空湛蓝如洗,而北方的天际,却仿佛有阴云正在积聚。他拿起桌上那份关于推广新作物的计划书,又看了看旁边那杯早已冷却、却余香未散的“澄神豆”饮品。
“乱世之中,实力才是根本。无论是田里的‘王爷米’,地下的‘黑金’,还是这来自海外的‘澄神豆’,亦或是船坚炮利的水师,都是我们安身立命、进而问鼎天下的基石。”他轻声说道,仿佛是对陈褚,也仿佛是对自己,“抓紧我们手头的一切,让福建变得更富、更强。唯有如此,当北地惊雷炸响之时,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底气,去迎接那必将到来的风暴,甚至……去引导风暴的方向。”
王审知“引导风暴”的断言,如同投入平静水潭的石子,在福建高层心中漾开层层波澜,也定下了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基调——不动声色地积蓄力量,等待那决定性的时机。
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闽北山区,几处关键关隘悄然加固,新调遣的雷火营精锐伪装成巡山屯垦的兵士,每日操练不辍,警惕的目光越过重重山峦,注视着北方。渤海上,悬挂着“王”字旗的“海隼”战舰巡逻的航线向外延伸了数十里,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监控着任何可能来自北方的异动。与此同时,一批批弓弩、伤药和御寒的棉布,通过隐秘的海路,被送往女真各部,随船带去的,还有王审知亲笔书写、提醒契丹南下风险的信件。
中原之地,关于朱温病重、其子争位、尤其是勾结契丹以自保的流言,如同瘟疫般在士林与民间扩散。尽管汴梁方面竭力弹压,但人心浮动,质疑与愤懑的情绪在暗流中滋长。许多原本还对梁朝抱有一丝幻想的地方势力,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南方那个日益富庶、且似乎始终秉持着某种“正道”的福建。
而在福建内部,王审知所言的“基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夯实。
漳州府的一处坡地上,老农李老栓正带着儿子,小心翼翼地将一株株翠绿的“地宝”藤蔓扦插进松软的土垄里。府衙派来的年轻农官在一旁指导:“李老爹,间距再稍大些,这‘活命薯’喜通风,藤蔓铺得开,下面的块茎才长得大。”
李老栓抹了把汗,脸上却满是笑容:“晓得晓得!官爷,您就放心吧!去年隔壁村老王种了这‘王爷米’和‘活命薯’,交完租子家里还有满仓余粮,娃儿们脸上都有肉了!今年官府肯把种苗赊给咱们,那是天大的恩德!咱们一定精心伺候!”
年轻的农官也笑了:“是王爷仁德,也是你们勤快。好好种,秋天收了薯,除了交租,剩下的官府按市价收购,绝不亏待大家!”
类似的场景在福建各州县的坡地、旱地上演。沈括带领的农科团队几乎跑断了腿,将优化后的种植技术和精心选育的种苗推广下去。“金黍”和“地宝”以其惊人的适应性和产量,迅速赢得了民心,“王爷米”、“活命薯”的名声越来越响。官府的常平仓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充实起来,各级官吏对于王爷这项“重农”政策带来的稳定与声望,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泉州天工院,鲁震的工坊里热火朝天。第一批从南洋运回的石炭样品已经被投入特制的小型试验炉中。黑色的“石头”燃烧时发出炽烈的白光,温度远胜木炭。
“好!好家伙!这‘黑金’果然名不虚传!”鲁震看着炉内翻腾的火焰,兴奋地搓着手,“王爷,您看这火候,若是用在咱们的大高炉上,出铁量至少能增三成!而且炼出的铁水杂质更少,品质更佳!”
王审知亲自来到工坊视察,看着那熊熊炉火,眼中也难掩喜色:“鲁大匠,尽快拿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