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 帝国的荣光(2 / 5)

加入书签

无可辩驳的胜利——平定羌乱,同时为国家节省了亿万军费,证明了他那看似“迟缓”

的战略是何等高瞻远瞩。

老臣魏相那刚正不阿的身影也清晰起来。

宣帝记得自己初掌权柄时,霍氏家族余威尚存,群臣多缄口不言。

唯有时任丞相的魏相,如同不畏强权的谏官,屡次在朝堂上直言进谏,痛陈霍氏家族奢僭不法及其党羽为祸之烈,言辞犀利,掷地有声。

正是魏相的刚直,为宣帝最终下定决心彻底铲除霍氏势力、实现真正的亲政,提供了强大的道义支持和舆论准备。

杜延年(杜周之子,麒麟阁功臣)、刘德(宗室,麒麟阁功臣)、梁丘贺(经学大师,麒麟阁功臣)、萧望之(一代大儒,麒麟阁功臣)、苏武(持节不屈的使臣,麒麟阁功臣)……一个个名字,一段段往事,如同画卷般在宣帝心中展开。

他们或运筹帷幄,或征战沙场,或直言敢谏,或教化人心,或守护气节,正是这些股肱之臣,用自己的智慧、忠诚、勇气甚至生命,拱卫着皇权,支撑着帝国度过了低谷,走向了中兴。

一股强烈的冲动在宣帝胸中激荡:他们的功勋,岂能随着时光流逝而消磨?他们的名字,岂能只在冰冷的史料中沉寂?“丹青留影,功勋永记!”

宣帝猛地转身,目光如炬,对老内侍斩钉截铁地下令:“传旨!”

“臣在!”

内侍躬身。

“命少府(掌管皇家手工业的机构),择未央宫麒麟阁(未央宫中收藏秘书、陈列功臣画像之所),立即着手绘制功臣画像!”

宣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名单: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前将军龙额侯韩增、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丞相高平侯魏相、丞相博阳侯丙吉、太仆建平侯杜延年、宗正阳城侯刘德、少府梁丘贺、太子太傅萧望之、典属国苏武!

凡十一人!”

宣帝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而郑重的光芒,补充道:“霍大将军像旁,不书其名,只书:‘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

其余功臣,皆书其官爵、姓名于侧。”

这特殊的恩典,是对霍光定策安邦、再造大汉社稷的无上尊崇。

老内侍心中一凛,躬身应是。

他知道,这份名单和这道谕旨,必将震动朝野,名垂千古。

本章警示:站在巅峰回望来路,真正的帝王胸怀能穿透权谋的迷雾,看见那些支撑帝国的脊梁——铭记功勋,不仅是感恩,更是为后世照亮前行的灯塔。

2:笔墨丹心,群英荟萃(公元前51年冬日)

旨意下达,少府的能工巧匠们立刻行动起来。

麒麟阁——这座位于未央宫西北隅、通常用于珍藏皇家典籍和重要档案的楼阁,被赋予了全新的、足以光照千秋的使命。

阁内原有的器物被小心移出,墙壁被仔细清扫打磨,预备承载即将到来的无上荣光。

少府丞(少府副官)亲自督办,召集了长安城乃至全国最顶尖的画师。

这些画师深知责任重大,任务下达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并非铺纸研墨,而是埋头于浩瀚的皇家档案库和参与过重大事件的官员记忆中,开始了漫长而细致的“寻人”

之旅。

对于已逝的功臣如霍光、韩增等,这是最艰难的一环。

画师们拜访霍府故吏、霍皇后(霍光之女,宣帝废后)宫中旧人,甚至恳请曾与霍光共事的老臣如张安世、杜延年回忆细节。

“大将军眉骨甚高,双目深邃如鹰隼,不怒自威。

鼻梁挺直,唇线刚毅,下颌方正。

身形魁梧,肩背宽阔,即使在府中闲坐,腰背亦挺直如松。”

一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