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老将的远谋(4 / 5)

加入书签

能因一时之怒、众臣之议而废?”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地图前,手指重重戳在羌地与河西走廊的位置:“你们以为,杀光这一批叛羌,西陲就太平了?错!

仇恨只会埋得更深!

大军一撤,必有后来者!

旷日持久的征剿,会耗尽国库,拖垮百姓(民役不息)!

到那时,内忧外患,才是真正的灾难!”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所有的压力和质疑都吞下,斩钉截铁地道:“屯田,才是釜底抽薪!

屯田,才是真正的破敌!

我意已决!

再上《屯田奏》!

将此中利害,掰开了、揉碎了,向陛下再陈!”

这一封奏疏,比第一封更为详尽,论据更加充分!

赵充国像一个最精明的老账房,一笔笔算给千里之外的皇帝听:

算钱粮:详细列举了十万大军一年征战所需粮秣、转运民夫消耗、牲畜损耗、军械维护等天文数字,与屯田万人只需初期投入、后期自给自足的巨大反差。

算地利:分析湟中土地肥沃、水利可修的潜力,论证屯田后此地将成为稳固汉疆的前进基地。

算人心:强调屯田非但不示弱,反而以强大的存在感和持久力震慑羌人;同时通过公平贸易、保护降羌等举措,瓦解羌人斗志,吸引其归附(威德并行)。

算长远:再次重申屯田成功后,羌地将永为汉有,河西走廊再无西顾之忧的战略意义。

奏疏以近乎悲壮的口吻结尾:“臣得奉明诏,出军塞外,引军远击,虽能得虏牛羊数十万头,然终不足以倾覆其根本,徒耗国力!

不如罢骑兵,留兵屯田,待其自毙!

老臣不惜残年,惟陛下圣裁!

若朝廷固执前议,老臣愿亲率本部,独当一面,屯田湟中,成败自担!”

长安未央宫再次被赵充国的奏疏点燃!

这一次,争论更加激烈。

主战派依旧占据多数声音,攻击赵充国“固执己见”

、“目无君上”

、“畏战养寇”

然而,宣帝的态度却悄然生了变化。

他深夜独坐宣室,一遍遍阅读赵充国的奏疏,细细咀嚼着其中每一笔详尽的账目、每一个冷静的分析、那份老臣为国的拳拳之心和敢于担当的孤勇。

尤其是那句“罢骑兵,留兵屯田,待其自毙”

和“老臣愿亲率本部,独当一面”

,深深触动了他。

就在争论僵持不下之际,一封来自前线的紧急军报如同及时雨般送达:羌人内部因汉军长久驻扎不动、屯田步步推进而心生疑惧,已有零星部落悄悄派人前来接触试探,打听归降的条件!

宣帝猛地站起身,眼中爆出明亮的光芒!

赵充国的判断,正在被事实印证!

他不再犹豫,力排众议,做出了决断:“传朕旨意!

准赵充国所请!

罢骑兵,留弛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万人,于湟中要害之地屯田!

命赵充国统筹屯田及招抚事宜!

前线诸军,皆听其节制!”

金口玉言,乾坤定鼎!

湟水谷地的盛夏,终于迎来了不一样的生机。

曾经荒芜的土地上,出现了整齐划一的田垄。

来自淮阳、汝南的士兵们,脱下厚重的铠甲,换上短褐,挥舞着锄头铁犁,在赵充国的亲自规划督导下,开沟挖渠,引湟水灌溉。

沉甸甸的麦种被撒入黝黑的土地,嫩绿的禾苗破土而出,在阳光下舒展着希望。

汉军大营不再只有肃杀的兵戈之气,更多了缕缕炊烟和打谷场上的欢声笑语。

粮食和蔬菜在营区周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