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凿空西南的代价(4 / 5)

加入书签

/p>

蜀郡几个县爆了骚动,愤怒的百姓冲击了官府粮仓;一些被征召的部族更是直接逃亡深山,与官军对抗的消息不断传来。

蜀郡太守文翁的告急文书如同雪片般飞向长安:“……民惊恐扰乱,恐有大变!

请陛下定夺!”

未央宫清凉殿内,汉武帝刘彻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告急文书和耗费巨大的工程账目,眉头紧锁如川。

西南的开道工程,已成为一个巨大的、不断流血的伤口。

他需要一个人,一个威望足够、又能言善辩的人,去安抚那颗即将爆炸的炸药桶。

“宣司马相如!”

刘彻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他想起了那个曾以《喻巴蜀檄》平息过僰人骚乱的蜀郡才子。

数日后,司马相如的车驾沿着刚刚艰难开通了一段、依旧泥泞不堪的“南夷道”

,驶入蜀郡地界。

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沉重:昔日富庶的平原似乎也蒙上了一层灰败之气;沿途村落萧条,行人面带菜色,眼神麻木中带着愤恨。

当他抵达成都时,空气中弥漫的不安更是清晰可感。

蜀郡治所内,疲惫不堪的文翁如同见了救星:“长卿(司马相如字)!

你可来了!

民怨沸腾,如鼎之汤啊!”

他详细描述了百姓的困苦与惊恐。

司马相如神色凝重地点点头。

他没有立刻召集官吏训话,而是换上了一身普通的儒生深衣,带着几个随从,走进了成都的坊市,走进了田间地头。

他倾听老农诉说着儿子被征走、生死不知的悲泣;听工匠抱怨沉重的“算赋”

(人头税)压得全家喘不过气;听妇人哭诉家中缺少劳力、田地荒芜的绝望。

那些带着浓郁蜀地口音的控诉,如同锥子,刺痛着他这位蜀郡游子的心。

数日后,一篇名为《难蜀父老》的雄文在蜀郡各地被官吏们高声宣读:

“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

(我听说天子对于周边部族,原则上是维系联系而不断绝而已……)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

(边境的将士,看到烽火燃起,都拿起弓箭飞驰,扛起武器奔跑……难道他们是喜欢死而厌恶生,不是国家登记在册的良民吗?那是因为他们深谋远虑,急于解除国家的危难,乐于尽到臣子的本分啊!

“今辟草莱,通道路,卑币帛以怀远人……然士卒劳倦,万民不赡……此使者之过也,非陛下之意也!”

(如今开垦荒地,开通道路,用丰厚的钱币布帛来安抚远方的部族……致使士兵劳苦疲惫,百姓生活困顿……这是使者的过错,并非陛下的本意啊!

司马相如的文采再次挥了神奇的效力。

他没有回避工程的残酷代价(“士卒劳倦,万民不赡”

),但巧妙地将责任归咎于“使者之过”

(暗指唐蒙等具体执行者),为皇帝留足了体面(“非陛下之意”

)。

更重要的是,他用“急国家之难”

、“乐尽人臣之道”

这样崇高的家国大义,将沉重的徭役和牺牲赋予了悲壮的正当性,极大地安抚和疏导了蜀地父老那颗饱受创伤、需要理解的心灵。

愤怒的火焰被这“文绉绉”

的甘霖暂时浇熄、安抚下去。

蜀郡的骚动,奇迹般地平息了大半。

唐蒙在棘道大营得知司马相如的到来和那篇檄文的效果,独自对着西南莽莽群山,饮下了一大碗苦涩的浊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