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晁错削藩与七国烽烟(2 / 5)

加入书签

此乃为国家社稷长治久安计,非为一己之私!”

(晁错的强硬反驳:为国谋远虑)

他转向景帝,言辞恳切,甚至带着一丝孤臣的悲壮:“臣晁错,唯知为陛下划策,为大汉谋划!

纵使因此得罪天下诸侯,招致万世骂名,错亦在所不惜!

若能使陛下高枕无忧,社稷稳固,错……虽死无憾!”

(关键表态:孤忠与决心)

景帝刘启看着老师那近乎殉道般的眼神,听着那句“削亦反,不削亦反”

的冷酷预言,再想想父亲文帝晚年对这些诸侯王的隐忧……他心中的天平,重重地倾向了晁错。

“晁爱卿所言……”

景帝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帝王的决断,“实乃老成谋国之言!

诸侯坐大,确非社稷之福!

朕意已决,采纳御史大夫之议,推行削藩!”

(关键决策:景帝拍板削藩)

一道道削藩诏书如同冰冷的利刃,从长安飞出,刺向诸侯王国:

削楚王刘戊的东海郡!

削赵王刘遂的常山郡!

削胶西王刘卬的六个县!

……每一道诏书,都像在滚烫的油锅里滴入冷水,在那些骄横惯了的诸侯王心中,激起惊涛骇浪和冲天的怒火!

【本章启迪】:晁错的削藩之议(洞察危机与锐意改革)与朝堂之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碰撞)。

警示我们:洞见危机(诸侯坐大)需要勇气(晁错直言),推行变革(削藩)更需要担当(虽死无憾)。

但改革者(晁错)必须清醒:雷霆手段(激烈削夺)固然高效,却也极易点燃引信(诸侯怒火)。

理想(长治久安)与现实(稳定过渡)的平衡,是永恒的课题。

2:“诛晁错,清君侧”

-烽烟骤起(公元前154年正月吴都广陵长安)

削藩的诏书传到吴国都城广陵(今扬州),如同点燃了一座巨大的火药桶!

(导火索点燃)

吴王刘濞,这位年过六旬、头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王爷,看着手中的诏书,出惊天动地的狂笑,笑声中充满了愤怒、讥讽和……终于等到机会的狂喜!

(刘濞的反应:愤怒与狂喜)

“哈哈哈!

好!

好一个刘启!

好一个晁错小儿!”

他将诏书狠狠摔在地上,眼中闪烁着豺狼般的凶光,“削吾会稽、豫章两郡?断我财源,毁我根基?这是要逼本王上绝路!”

(削吴国的具体内容)

他猛地站起身,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尽管已是暮年),对殿下的心腹和早已秘密联络好的其他几位使者吼道:

“刘启小儿听信奸佞晁错,变更高祖皇帝法令,侵夺诸侯封地!

此乃倒行逆施,人神共愤!

我等同为高祖子孙,刘氏宗亲,岂能坐视宗庙倾覆,社稷易主?!”

(刘濞的政治动员)

关键事件:七国合谋

他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杀手锏”

,一面冠冕堂皇的旗帜:

“今日本王决意起兵!

诛杀离间我刘氏骨肉的奸贼晁错!

清君侧!

靖国难!

兵锋所向,直指长安!

尔等可敢随本王诛此国贼,共成大业?!”

“诛晁错!

清君侧!”

殿下顿时响起一片狂热的呼喊!

(核心口号诞生:“诛晁错,清君侧”

刘濞蓄谋已久:

强大的军事力量:吴国拥有训练有素的精兵二十余万!

他下令国中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