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从沛公到天子(3 / 5)

加入书签

泪。

他一边说,一边走下座位,作势要去搀扶拜倒的诸侯和群臣。

“汉王过谦了!”

张敖年轻气盛,急切地喊道,“除汉王外,天下谁人可担此重任?”

“正是!”

彭越接口,“汉王若不为帝,我等皆不服!”

“汉王!

天下苍生翘以盼啊!”

萧何的声音带着哽咽。

帐篷里又是一片更激昂的劝进声。

刘邦退回座位,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脸上的“为难”

之色更重了,甚至显出一丝“疲惫”

和“苦恼”

:“唉!

你们……你们这是陷我于不义啊!

我刘季出身低微……”

“汉王!”

一直沉默的张良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盖过了喧哗。

他起身,对着刘邦深施一礼,目光平静而透彻:“臣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昔日商汤、周武,皆非为自身荣华而兴兵,实乃顺天应人,诛暴安良。

彼时,亦必有天下诸侯共推之。

今汉王之功,德泽天下,远迈汤武。

诸侯将相,不顾身家性命,追随大王,栉风沐雨,披肝沥胆,所求为何?不正是希望大王能登帝位,定下名分,立下制度,使天下有主,万民有归,功臣得享尊荣,后世子孙得享太平吗?此乃天意民心之所向!

若大王执意推辞,岂非辜负了上天之命,寒了功臣之心,乱了天下之望?天下复归于乱,谁能担当此责?请大王以天下苍生为念,勿复再辞!”

张良的话,如同涓涓细流,却蕴含着千钧之力,句句点在要害上。

他不仅抬出了商汤、周武这样的圣王标杆,更将推辞的后果直接指向了“天下复乱”

的高度,并巧妙地将“诸侯将相”

的共同利益诉求包裹在“天意民心”

之中。

帐篷内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刘邦身上。

刘邦脸上的“惶恐”

、“为难”

之色,如同潮水般缓缓褪去。

他沉默了片刻,目光缓缓扫过帐内每一张殷切、紧张、期待的面孔。

最终,他深深地、沉重地叹息了一声,那叹息包含着一种仿佛被逼到绝境、不得不背负起巨大枷锁的无奈与沉重:

“唉……罢!

罢!

罢!”

他一拍大腿,仿佛下定了天大的决心,用一种混合着疲惫、认命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目光看向众人:

“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诸位既然都认为这样对国家有利……)

话音落下,帐篷内先是一静,随即爆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汉王万岁!”

“皇帝陛下万岁!”

呼声直冲云霄,震荡着整个定陶城。

刘邦坐在那里,接受着山呼海啸般的朝拜,脸上终于露出了释然却又无比深沉的笑容。

那笑容背后,是沛公刘季的终结,是汉高祖时代的开启。

张良的劝谏如同点睛之笔(推手),将刘邦的三让从谦辞(表演)升华为天命所归(合法)。

这一幕揭示:成功的领袖(刘邦)往往深谙平衡之道,既需展现谦逊的姿态(三让),更需懂得在关键时刻顺应大势(接受)。

3:汜水称尊(公元前2o2年二月初三,汜水之阳,晴空万里)

甲午日,二月初三。

天公作美,连日阴霾一扫而空,湛蓝如洗的天空下,冬日难得的暖阳洒满大地。

汜水北岸(阳,指北岸),一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