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祸水东引咸阳逐客(2 / 5)
/p>
胆敢延误滞留者,以通敌论处!”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逐客令”
!
一道冷酷无情的王命,如同一把巨大的扫帚,要将所有为秦国流血流汗的外来人才,粗暴地扫出函谷关!
逐客令一出,整个咸阳城瞬间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慌!
驿馆内外:被勒令离开的客卿们面色惨白,或愤怒捶胸,或掩面哭泣。
他们中有为秦国制定律法的法学之士,有训练新兵的将领,有掌管文书档案的文吏,更有像李斯这样身居高位(时任长史,掌管文书及重要档案,是秦王近臣)的重臣。
“天亡我也!
苦心经营多年,一朝尽毁!”
一位白苍苍的老客卿瘫坐在地,老泪纵横。
“秦人何其薄情!
我为秦国殚精竭虑,竟落得如此下场!”
一位武将悲愤地砸碎了手中的酒杯。
城门之下:车马拥堵,人声鼎沸。
被迫离境的客卿及其家眷,带着简单的行囊,在秦国士兵冷漠甚至带着敌意的目光注视下,排着长队等待出城。
哀叹声、咒骂声、孩童的啼哭声交织在一起,昔日繁华的咸阳城门口,弥漫着末日般的凄凉。
街头巷尾:一些本土秦人拍手称快:“早该如此!
好位置都让外人占了!”
“谁知道这些外乡人安的什么心?”
但也有理智的商人摇头叹息:“糊涂啊!
没了这些能人,生意怎么做?秦国怕是要元气大伤喽!”
在这群狼狈离境的人群中,一个身影格外落寞,却又隐隐透着一股不甘的火焰。
他便是李斯,来自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时任秦国长史,位高权重,是秦王身边重要的谋臣和文胆。
此刻,他也收到了冰冷的驱逐令。
李斯站在驿馆的窗前,望着窗外混乱的街景,面色沉静如水,但紧握的拳头指节已捏得白,微微颤抖着。
他本是楚国小吏,不甘平庸,辞别恩师荀子时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他西入强秦,凭借过人的才华和敏锐的政治嗅觉,从吕不韦门客一步步爬到秦王近臣的位置,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心血!
“十年心血……十年经营……就因为一个郑国,就要将我李斯,将所有客卿的努力,尽数抹杀?”
一股巨大的屈辱感和冰冷的绝望感几乎将他吞噬。
秦王那冷酷的逐客令,像一把尖刀捅进了他的心脏。
难道自己纵横捭阖的理想,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就要这样灰溜溜地终结在离开秦国的路上?
【本章启示】恐惧与偏见(宗室对客卿的排斥)容易在危机时刻(郑国案)演变为非理性的群体排斥(逐客令),伤害真正的人才与核心竞争力。
这警示我们:面对问题需精准施策(如审查可疑者),而非一刀切地排斥外部力量(客卿);封闭排外(驱逐人才)只会走向衰败,开放包容才有生机。
2:绝笔谏书,孤注一掷(公元前7年,咸阳驿馆)
主要事件:李斯被驱逐,踏上离秦之路。
行至途中(如骊山附近),巨大的不甘和对秦国未来的忧虑促使他停下脚步。
在简陋的驿馆中,他彻夜未眠,以竹简为剑,以心血为墨,写下了那篇震古烁今的《谏逐客书》。
通往函谷关的官道上,尘土飞扬。
李斯坐在一辆简陋的牛车上,随着颠簸摇晃。
家眷沉默不语,气氛压抑得如同铅块。
车窗外,是秦国关中熟悉的沃野景象,初夏的绿意本该充满生机,此刻在李斯眼中却一片灰暗。
牛车吱呀呀地走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