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尼丘祷祝麒麟踏雾来(5 / 5)

加入书签

顾自己浇灌心爱的花,还是也分些水给这可怜的草儿?心里常想着他人,常存着善意,便是‘仁’的种子了。”

她用最生活化的例子,在孔丘心中播下了“仁爱”

的核心理念。

父亲的缺失,让孔丘对“礼”

所代表的社会秩序与父子人伦,有着更深切的向往。

他常在帮母亲干活之余,跑到曲阜城里保存着周代礼乐器物的场所(如鲁大庙)附近徘徊。

他扒在墙头,痴迷地听着里面传来的庄严雅乐,想象着那些宏大仪式的场景。

有时遇到懂礼的老者在树下讲古,他会恭敬地站在一旁,听得如饥似渴,直到老者讲完散去,他还沉浸在其中反复咀嚼。

关于他出生时的麒麟传说和那份神秘的玉书,也如同一个悠远的背景音,始终伴随着他的成长。

虽然那玉书可能无字,或者文字玄奥难解,但它成为了一个象征。

叔梁纥在世时常对他说:“麒麟至仁之兽,吐玉书而降吾家,是天授汝以弘扬仁德之任!”

母亲颜徵在也常以此勉励他:“丘儿,你生有异象,切莫辜负了上天的期许,要成为一个德行高尚、有益于世的人。”

这传说无形中成了悬在他头顶的一盏明灯,既是一种期许,也是一种鞭策,让他从小就有一种“天将降大任”

的自觉,敦促他不断向更高的德行和学识攀登。

他性格中既有母亲的温厚仁爱,也开始显露出对规则和秩序的天然亲近。

一次,巷子里几个孩子玩打仗游戏,为了争夺“将军”

位置吵得不可开交。

孔丘走过去,并不指责,而是提议:“我们何不仿效周礼,设坛祭拜,推选贤能者为帅?”

他找来瓦片当祭器,模仿着祭祀的动作,煞有介事地主持了一场“选举”

,孩子们被他严肃认真的样子逗乐了,也真的按他说的推举了一个公认有主意的孩子,游戏得以有序进行。

小小的孔丘,俨然已是礼乐精神的实践者。

他勤勉好学,不放过任何求知的机会。

曲阜是鲁国文化中心,遗留着许多通晓古礼的遗老和饱学之士。

孔丘常常主动接近他们,帮忙做些洒扫、跑腿的杂事,只为争取在一旁聆听教诲的机会。

他记忆力群,听过的诗、礼的细节,都能牢牢记住。

他尤其喜欢提问,而且问题常常直指核心:“先生,‘礼’的本质是什么?难道仅仅是那些揖让周旋的动作吗?”

“‘乐’为何能调和民心?”

这些问题让一些老先生也感到惊讶,不得不认真思考作答。

少年孔丘的名声,渐渐在曲阜的士人圈子里传开:“阙里那个贫家少年孔丘,好学深思,谈吐不俗,颇有见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