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尼丘祷祝麒麟踏雾来(2 / 5)

加入书签

、深深地拜了下去。

口中喃喃:“天神降瑞!

麒麟吐书!

此子……此子非凡啊!

天佑我孔氏!”

孔子诞生的传说寄托了对圣贤的敬仰与对美好德行的期许。

它提醒我们:非凡的成就常始于最平凡甚至艰辛的(如叔梁纥晚年求子)。

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对理想抱有诚挚期待,即使是最微小的祈祷(如尼山祷祝),也可能在命运的土壤中孕育出伟大的奇迹。

:头顶圩顶,幼年丧父荫(公元前549年-约公元前548年左右)

核心事件:孔子因出生时头顶特征得名孔丘(仲尼);叔梁纥早逝;颜徵在携幼子迁居曲阜阙里,生活清贫但注重教育。

小小的孔丘,在陬邑那座充满祥瑞故事的院落里一天天长大。

父亲叔梁纥对这个“麒麟儿”

视若珍宝,尽管年迈,却不遗余力地亲自教导。

他抱着丘儿在院中散步,指着墙上的盾牌和弓箭讲述自己年轻时的勇武故事:“丘儿你看,这盾牌曾挡住敌人的利箭,这弓箭曾射穿豺狼……男儿在世,当有勇力护佑家国。”

小小的孔丘瞪大眼睛,伸出小手去触摸那冰凉的金属和坚韧的弓弦,懵懂的眼神中似乎有光芒闪动。

叔梁纥也常在月光下,用浑厚的声音为丘儿吟诵古老的诗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讲述周公制礼作乐的美谈。

邻居们时常看到这位威名赫赫的老大夫,此时全然没了战场上的肃杀,脸上只有慈父的温柔,耐心地指着天上的星辰,教导儿子辨认方位,或者讲述先祖的德行。

孔丘的与众不同,除了那非凡的降生传说,还有他头顶中间凹陷下去的特征(圩yu顶)。

这在当时被看作异相,乡邻们私下议论:“看那孔家小子,头长得像尼丘山似的,难怪叫丘。”

“听说他出生时还有麒麟送书呢!

这孩子将来怕不是了不得!”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孔丘大约三岁那年(具体年份史载不详,应在公元前549548年左右),这位孔家的顶梁柱、孔丘幼年世界里的高山——父亲叔梁纥,溘然长逝!

巨大的阴影瞬间笼罩了这个家庭。

葬礼上,年幼的孔丘穿着小小的白色麻衣,紧紧依偎在母亲颜徵在身边。

他不理解为什么父亲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再也听不到父亲浑厚的声音讲打仗的故事,看不到父亲慈爱的笑容。

他茫然地看着大人们悲痛的脸,看着飘飞的白色幡旗,一种深刻的失落感和不安攫住了他那幼小的心灵。

他仰头看着母亲,颜徵在面色苍白,强忍着巨大的悲痛,紧紧握着儿子的手,指甲几乎要嵌进掌心,但她的脊背挺得笔直,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屈的坚韧。

失去了丈夫的庇护和大夫家的地位支撑,作为一个年轻的寡妇带着幼子,颜徵在在陬邑的日子变得愈艰难。

族人的冷漠,世人的眼光,生活的窘迫接踵而至。

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带着年幼的孔丘离开陬邑,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的阙里。

那里是颜氏宗族聚居的地方,或许能得到一些本家的帮衬,更重要的是,作为国都,教育机会更多。

在阙里,他们居住在一条窄巷深处一间简陋的屋子里。

家徒四壁,仅有几件必需的陶罐、木几和一张织机。

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颜徵在柔弱的肩膀上。

她日夜操劳,纺纱织布,换取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

孔丘常常坐在母亲身旁,看着梭子在她手中飞快地穿梭,听着织机出单调而坚韧的“札札”

声。

那声音仿佛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