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制礼作乐(1 / 5)

加入书签

制礼作乐——镐京屋檐下的秩序之网

公元前1o38年,成周洛邑·宗庙明堂

洛邑初春的空气里还带着料峭寒意,但明堂(周代举行重要典礼和处理政事的宫殿)内却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灼热气氛。

新都城的夯土气息尚未散尽,一场关乎王朝灵魂的锻造已然拉开了帷幕。

周公旦端坐主位,面容清癯却目光如炬,他面前巨大的木案上,堆满了龟甲、竹简、帛书,还有几张描绘着繁复仪轨的草图。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面,出笃笃的轻响,每一下都仿佛敲在历史的节点上。

“叔父,”

年轻的周成王姬诵坐在稍侧的位置,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茫然,“三监之乱已平,洛邑已成,重兵镇守。

天下……该太平了吧?为何还要如此大费周章,制定这些繁琐的‘礼’?”

周公旦停下敲击,抬眼看向侄儿,那眼神深邃,仿佛能穿透时空的迷雾:“王上,马背上可以得天下,但马背上,绝难治天下!

刀兵能压服一时之叛,却压不住人心离散、上下僭越的祸根。

殷商为何亡?非因武王兵戈不利,实因纲纪废弛、尊卑无序!

今日诸侯、卿大夫,明日就可能效仿管叔、武庚!

我们需要的,是一张网,一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秩序之网,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各安其位,各守其分!

这便是‘礼’!”

召公奭坐在下,闻言重重点头,他亲身经历了平叛的血腥和战后重建的艰难:“周公所言极是!

若无规矩,不成方圆。

营建洛邑是筑一座看得见的城,制礼作乐,则是筑一座看不见的城!

一座约束人心、规范行为的城!

此乃立国根本!”

他的语气斩钉截铁,带着战场淬炼出的务实。

成王似懂非懂,但看着叔父和召公那无比郑重的神色,他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不由得也坐直了身体。

空气中,一种无形的、关于秩序的巨大工程,开始酝酿。

第一章:经纬初定——礼的骨架

明堂之内,烛火彻夜长明。

参与制定礼制的并非只有周公、召公等核心重臣。

一批学识渊博、精通古礼的老史官(如史佚)、熟悉各邦习俗的司徒(掌管土地民政)、通晓音律的乐师、甚至包括一些德高望重、被谨慎启用的前殷商旧臣(如微子启推荐的通晓殷礼的耆老),都成为了“礼制办公室”

的核心成员。

争论声常常穿透厚重的宫墙。

核心冲突:如何平衡传承与创新?如何界定等级差序?

“不行!

绝对不行!”

一位白苍苍的老史官激动地指着草案上关于诸侯觐见天子时的“玉帛”

数目,胡子都在颤抖,“古制分明是执‘五玉’!

此乃圭、璧、琮、璜、璋!

怎能简化为‘三玉’?此乃对天地祖宗之大不敬!”

负责具体条文的年轻司徒(可能是周公的得力助手南宫括一类人物)据理力争:“老大人息怒!

非是简古,乃是务实!

五玉之制固然古雅,然圭璧琮璜璋,材质珍稀,制作繁难。

天下诸侯数百,若每次朝觐皆需备齐五玉,劳民伤财过甚!

且易生攀比僭越之心。

精简为圭、璧、琮三玉,核心礼器不缺,更便于推行,也减轻诸侯负担,使其更专注于治理封地、拱卫王室!

此乃周公‘敬天保民’之意!”

老史官一时语塞,气得直跺脚,转向闭目沉思的周公:“周公!

您评评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