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天下之中的定海神针(1 / 5)

加入书签

营建洛邑——天下之中的定海针

公元前1o41年,镐京王宫

镐京的深秋带着刺骨的寒意,连王宫朱漆大门上新绘的云纹似乎都凝滞了几分。

寝殿内弥漫着浓重的草药味和压抑的悲恸。

年仅十三岁的周成王姬诵,穿着一身素麻孝服,小小的身躯跪在巨大的棺椁前,肩膀抑制不住地颤抖。

父亲周武王姬,那个曾经如高山般巍峨、如烈日般照耀他的英雄,在平定天下仅仅两年后,竟突然撒手人寰,留下一个庞大而根基未稳的王朝和他这个懵懂的孩童。

“叔父……”

成王抬起泪眼朦胧的脸,声音带着无助的哽咽,望向身旁唯一能让他感到安稳的身影——周公旦。

周公旦一身缟素,清癯的面容比往日更加肃穆,眼眶深陷布满血丝。

他轻轻拍了拍侄儿的肩膀,那手掌沉稳依旧,传递着无声的力量。

“王上,”

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托付感,“先王虽去,天命未改!

臣旦受先王重托,必竭股肱之力,辅佐我王,守祖宗基业,安天下万民!”

他口中誓言铿锵,内心却如同坠着千钧巨石。

武王骤然离世的打击,如同抽走了王朝的擎天柱。

那些表面上恭顺的诸侯、那些被强行压服的殷商旧族、还有那些心怀叵测的“自己人”

……暗流汹涌,风雨欲来。

1,暗流汹涌——三监之叛

果然,风暴来得比预想的更快、更猛。

被分封在商朝核心旧地、负责监视纣王之子武庚的“三监”

——管叔鲜(武王三弟)、蔡叔度(武王五弟)、霍叔处(武王八弟),这些周公旦的亲兄弟,率先难。

“周公旦!”

管叔鲜的声音在镐京街巷间隐秘传播,充满了煽动性的愤懑,“他算什么?不过是老四!

竟敢摄政当国,独揽大权!

成王年幼,谁知他安得什么心?怕不是想学那伊尹放太甲,行篡逆之事吧?”

(注:伊尹放逐商王太甲是着名权臣典故)

流言犹如毒蛇的信子,迅蔓延。

连远离镐京的东方诸侯也开始窃窃私语。

决定性事件:殷商王族武庚,这位表面恭顺、内心无时无刻不燃烧着复国野火的纣王之子,敏锐地嗅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秘密遣心腹,穿越戒备森严的关卡,将密信送到了管叔、蔡叔手中:

“管叔、蔡叔在上:周公摄政,周室离心!

此乃天赐良机!

二位身为王室至亲,岂能坐看他鸠占鹊巢?吾武庚虽为前朝余孽,然商民百万之心未尝忘旧邦!

若得二位叔父振臂一呼,内外并举,共伐那欺主寡嫂(指周公辅佐成王及其母)之奸佞,则商祀可复,二位亦不失裂土称尊!

机不可失!”

王宫内,周公旦紧握着那封截获的武庚密信抄本,指节因用力而白。

窗外寒风呼啸,吹得窗棂咯咯作响。

他闭上眼,脑海里闪过牧野之战前夜,他与武王在军帐中秉烛夜谈的兄弟情深;更闪过父亲文王姬昌临终前,将他们兄弟的手紧紧叠在一起的殷殷嘱托……信任与背叛的剧痛,如同淬毒的匕绞动着他的心脏。

“叔父……”

年幼的成王怯生生地拉了拉他的衣角,眼中充满了恐惧和依赖,“管叔、蔡叔他们……真的会和武庚一起反叛吗?他们可是我们的亲叔叔啊!”

周公旦睁开眼,眼中最后一丝犹豫被冰冷的决绝取代。

他蹲下身,平视着侄儿,一字一句,清晰而沉重:“王上,此刻,他们先是觊觎王权的叛贼!

兄弟情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