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桑榆之下母心为秤(2 / 5)

加入书签

奋地跳起来,小心地捧起蚌壳,周围的小伙伴们出一阵羡慕的欢呼。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没有人争抢,也没有人不满。

每个人的付出都被看见,每个人的需要都被顾及。

桑榆婆婆就像一个最高明的秤砣,稳稳地平衡着部落的天平。

鹿角抱着自己刚会走路的孩子,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踏实感:“桑榆婆婆的眼睛,就是部落的公道秤。

谁都别想瞒过她,谁也亏不了谁。”

二、陶泥与麻线:巧手的工坊(关键事件:女性领组织并主导制陶、纺织等核心手工业)

午后,阳光依旧明媚。

在部落西侧一片开阔地上,几座简易的草棚下,是部落的“手工业中心”

这里的主角,是桑榆婆婆的女儿——巧手。

巧手正坐在一块平滑的石板前,专注地揉着一大团细腻的陶泥。

她的手指修长有力,动作流畅而富有韵律,泥土在她掌中如同温顺的绸缎。

旁边围着几个年轻女子(包括鹿角),聚精会神地看着、学着。

“揉泥要揉透,”

巧手的声音温和但清晰,“把里面的小疙瘩、小气泡都赶出去,就像理顺麻线一样。

不然烧的时候,它自己就会‘脾气’,裂开给你看。”

她用掌根耐心地挤压、折叠着泥团。

“巧手姐,盘条的时候,接口总是不平怎么办?”

鹿角虚心请教。

“接口这里用水抹湿,轻轻用手指肚压,”

巧手停下动作,拿起一根泥条示范,“对,就这样,一点点压过去,像抚摸新生儿的皮肤一样轻柔,不能急。

你看——”

她手下的一条泥条完美地贴合在泥坯底部,几乎看不出痕迹。

不远处,另一群女人坐在草席上,进行着纺织工作。

她们有的在用石纺轮或陶纺轮将采集来的麻纤维捻成线,“嗡嗡”

的纺轮转动声像一群忙碌的蜜蜂;有的则在用一种简陋的踞织机(水平式原始织机)将麻线编织成粗糙但坚韧的麻布。

桑榆婆婆拄着一根磨光的木杖,缓缓踱步过来,不时驻足指点。

“草叶,这麻线捻得太松了,织出来布不结实,风一吹就透。”

她拿起一缕麻线看了看,对一位年轻女子说。

“阿云,织布的时候,纬线要用力拉紧,”

她又对织布的女子说,“紧一点,密一点,穿着才耐磨,冬天才暖和。

别怕费力气,力气用了还会长出来。”

巧手听到母亲的话,抬头笑道:“阿妈说得对。

我们做的陶罐要盛得住水,织的布要裹得住暖,这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

力气和用心,都藏在里面呢。”

桑榆婆婆赞许地点点头,目光掠过这片繁忙却有序的景象:揉泥的、盘筑陶坯的、纺线的、织布的……汗水浸润着她们的脸颊,专注点亮了她们的眼睛。

这里是部落的“后勤部”

,是生活物资的来源,是文明的基石,而这一切,都在女性们的智慧和巧手下运转着。

男性们擅长狩猎和建造,但这些关乎日常精细生活的技艺,在这里,是女性的领域,由她们的母亲和领精心组织、传承。

三、生命终点:女尊的印记(关键事件:女性墓葬形式反映其社会中心地位)

夕阳将天边染成一片温柔的橘红,也为部落东侧的公共墓地蒙上了一层肃穆的金纱。

这里没有高大的坟冢,只有稍微隆起于地面的土堆标记着长眠之地。

部落的一位年迈女性——“织云婆婆”

(巧手纺织技艺的启蒙老师)刚刚走完了她勤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