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5集:学堂的书声(3 / 3)

加入书签

素问捣药。他现在能看懂简单的药方了,素问写“艾草三钱”“薄荷两钱”,他都能认出来,还能帮着把草药分类。有一次,一个妇人抱着发烧的孩子来医署,素问让阿禾去拿退烧药,阿禾不仅拿对了药,还顺口说了句“这是‘柴胡’,能退烧”,把妇人都惊着了,直夸他聪明。

学堂的日子,也不是一直顺顺利利的。入夏后,寿春下了场大雨,祠堂的后墙漏了雨,把西边的几个沙盘淋得湿透,细沙都结成了块。孩子们看着湿掉的沙盘,都蔫蔫的,小莲还红了眼睛,因为她昨天刚在那个沙盘里写了满版的“人”字,想让孔先生看看。

秦斩听说后,当天就带着士兵来了。他让人搬来新的细沙,又和士兵一起修补后墙。百姓们也闻讯赶来,李婶提着热水,张阿伯扛着铁锹,连小石头的爹都来了,带着木匠工具,帮着修被雨水泡坏的长案。阿禾和孩子们也没闲着,帮着递砖头、送沙子,小莲还把自己攒的糖块拿出来,分给士兵和百姓吃。

雨停的时候,后墙补好了,新的沙盘也摆上了。夕阳照在祠堂上,青瓦泛着暖光,院中的桂苗也长高了些,冒出了嫩绿的新叶。孔先生站在正堂前,看着秦斩和百姓们的身影,突然叹了口气:“我原以为,秦地之人只懂武力,今日才知,将军心中装着的,是天下百姓。”秦斩笑了笑,指着孩子们:“只要孩子们能好好读书,将来懂道理、有仁心,这天下就会越来越好。”

转眼就到了秋收时节。桑田里的桑叶都摘完了,蚕农们忙着缫丝;稻田里的稻谷金灿灿的,张阿伯每天都要去田埂上转两圈,看着沉甸甸的稻穗,笑得合不拢嘴。学堂里也迎来了第一次“考试”,孔先生让孩子们写自己最喜欢的字,还要说说为什么喜欢。

小莲写了“桑”字,说:“俺娘种桑养蚕,俺将来要帮娘种桑,让更多人有蚕丝穿。”小石头写了“木”字,说:“俺爹是木匠,俺想跟爹学手艺,给学堂做更多长案。”轮到阿禾时,他在沙盘里写了“仁”字,然后抬起头,看着秦斩和站在门口的素问,大声说:“孔先生说,‘仁’就是心里装着别人。素问先生治病救人,是仁心;秦将军挖渠建学堂,是仁心。我将来要当医者,也要有仁心,给百姓治病,让大家都健健康康的。”

话音刚落,祠堂里就响起了掌声。孔先生点了点头,眼里满是欣慰;秦斩看着阿禾,仿佛看到了几年后的他——背着药箱,走在田埂上,像素问一样,把仁心带给每一个百姓。系统界面再次弹出,这次的提示很长:“楚地蒙学体系初步建立,民心向背度累计+10%,解锁‘乡村学堂’建设模板,百姓对秦的认同感显着提升。”

秦斩没去看那些数字,只走出祠堂,望向寿春城的方向。远处的市集里传来喧闹声,那是百姓在卖新收的稻谷;云梦泽边的渔船回来了,渔帆在夕阳下像一片片云彩;桑田里,李婶正和蚕农们说着话,笑声顺着风飘过来,落在学堂的屋顶上。

祠堂里的书声又响起来了,孩子们读着“人之初,性本善”,声音清亮,像初秋的蝉鸣,又像田埂上的风,温柔地拂过寿春的每一寸土地。秦斩知道,这书声,是楚地的希望,是天下太平的开始——总有一天,这些孩子会长大,会带着仁心,去守护这片土地,守护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院中的桂苗,在晚风里轻轻摇晃。秦斩仿佛已经闻到了明年的桂花香,那时,孩子们会在桂树下读书,百姓会在桂树下乘凉,寿春城里,再也没有战火,只有安稳的日子,和满街的书声、笑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